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赏析

(2017-07-07 18:53:09)
标签:

唐诗

王昌龄

边塞诗

龙城飞将

杂谈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是说,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既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间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面对这种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是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汉到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的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这两句是说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健在,决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言,使人寻味无穷。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本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是什么能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附录:《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d1ca164d818dcd78.jpg?size=268x2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