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2017-06-12 12:04:17)
标签:

唐诗

王之涣

旗亭画壁

凉州词

杂谈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唐代的诗人里,王之涣是颇享盛名的一个。可惜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六首绝句了。这是他的不幸。然而从另一反面来看,也许正是他的幸运。因为只留下六首诗,而且每一首都很好,所以更提高了读者对他的兴趣,总以为他所有的诗都像这六首一样佳妙无比,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他的地位。如果他的诗全部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恐怕不一定都能达到这六首的水平。到那时我们对他的兴趣也许反而减弱几分。不过,这六首诗毕竟是一个标志,证明他的才华出众,无愧于他所生活的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千百年来,读者热爱王之涣,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王之涣的生平事迹,过去知道得很少,仅在《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有简略的记载。《唐诗纪事》说他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活动于天宝年间。《唐才子传》说他是蓟门人,少年时代有侠气。中年才努力学文,十年后文名大振。晚近发现了王之涣墓志铭,我们对他才有了较多的了解。这篇墓志铭是靳能写的,叫做《唐故文安郡文安县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从中得知王之涣生于公元688年,卒于公元742年,是盛唐前期的诗人。他的字叫季陵。原籍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后来徙居于绛郡,就是现在的山西新绛。他自幼刻苦学习文章经籍,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又出任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这篇墓志铭纠正了原先关于王之涣的一些错误说法。
此外,在唐人小说《集异记》中,还记载了王之涣的一段轶事。开元年间,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个诗人一起到旗亭饮酒,正碰上梨园伶官十几个人举行宴会。他们便躲在一旁,围着炉火观看。唐玄宗在梨园设立一个机构,负责教授和演习音乐,梨园伶官就是皇家乐队的演员。过了一会儿,有四个最美貌的歌妓奏乐歌唱,唱词都是出自当时著名的人物之手。王昌龄等人暗暗相约道:我们各自都负有诗名,但分不出高低。今天且看这些伶官唱歌,谁唱的诗最多,谁就算最优。开始一个歌妓唱了王昌龄,王昌龄便举手画壁曰:“一绝句。”随后一个歌妓唱了高适的一首,高适也得意的举手画壁曰:“一绝句。”王之涣很不服气,指着最美的一位歌妓对他的朋友说:“她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身不敢和你们比试了。如果唱了我的诗,你们可要拜我为师。”过了一会儿,这个最美的歌妓便开口唱了起来,一听果然就是王之涣的。大家都高兴的笑起来。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出自小说家之手,恐怕不一定可信。但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广泛的流传着,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喜爱,却是一个事实。
歌妓在旗亭里唱的那首诗,就是这首《凉州词》,这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指玉门关。万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一、二句是说,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的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动人的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越,气象开阔。此句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名句。次句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的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辞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用语,具有特定的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连接在一起,“孤城”意象的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做好了准备,孤城是眼前实景,黄河是出关途经之处。黄河和玉门关虽然不在一处,但诗人尽可能把它们组织在同一首诗里,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描写自然景物,这种写法在诗歌里是允许的。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也都是把相距遥远的、并非可以同时见到的两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写法是不足为怪的。
“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曲,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客行儿。”是用笛子吹奏的表达行客离愁的歌曲。三、四句是说,羌笛何须吹这撩乱边愁的折杨柳曲呢?原来玉门关外连春风都吹不到的啊!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句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相思离情。
这首诗通过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的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附录:《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1: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2: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

  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http://pic.baike.soso.com/p/20101005/20101005130935-48043490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