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卓越——虞世基《出塞(其二)》赏析

标签:
古代文学虞世基边塞诗杨素杂谈 |
这是虞世基与杨素的唱和之作,杨素作有《出塞二首》,一时名士薛道衡、虞世基均有和诗,本诗即为虞世基作的第二首,杨素曾统兵到塞上抗击突厥入侵,与边塞战争颇有切身体验;至于虞世基,直到杨素去世时,还不曾亲临边塞,所以诗中的内容应全出于他的悬想,而非真实之事。但惟其如此,诗人想象力之高超、才情之卓越,也由此更令人惊叹了。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元戎:即主帅,与“上将”意近。三略:相传西汉张良师从黄石公,得授兵书三略。九命:周代官秩分为九等(命),九命相当于一品。起二句是互文。这是说主帅娴于韬略,位居一品。
“缅怀故人节,思酬明主恩。”这两句是说,主帅自当遥慕古人建功立业的志节,开边拓地,以报君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山西:即太行山以西。这两句是说,主帅的部下是秦陇健儿,而塞北的对手却是无家可依的野鬼游魂。
大军虽未出塞,而强弱之势已判、孰胜孰负已决。本诗通篇未写塞北如何恶战,读来却无所憾,全仗了这两句已经暗中造就了必胜和轻取的乐观气氛。句中“气”与“魂”均为可感而不可捉摸着,对得十分精工,此诗中多工对,而以这二字最为上乘。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桴:鼓槌。陇坂:陇西的一条长坂(山坡)。这两句是写兵将既合,大军遂浩荡西进的情景。军士们扬起如林的鼓槌登上了山坡,勒紧笼头,款步徐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这两句是说,大军已在玉门关头誓师,将直度大漠,悉驱胡虏。誓毕,悠长的队伍便开关而出,万里远征,由此开始。
以上十句,写出塞的因由过程,可算第一层次。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轻赍:轻携、轻装之意。《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说霍去病的大军“约轻赍、绝大漠”,驱逐匈奴,封狼居胥,是为汉家武功最盛之时。若联想到这一节,“轻赍”二字的分量便自不轻了。骛:交驰。戎轩:兵车。这是一幅塞外追寇图,是说骑士们无暇宿营,轻装疾进;他们振响长鞭,战马带着兵车纷驶如云。
“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这是塞外行军图。懔懔:劲烈之貌。萧萧:马鸣之声。这二句补足上文,令人倍觉在狂风中疾进的将士及战马的艰辛,自非闲笔。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这两句是说,天山大道也给这雪压得暗沉沉的莫辨东西;塞外的厚冰凝成巨块,堵塞河源。
这两句是极壮阔的塞外冰雪图。多么雄伟的景象,多么雄浑的境界,多么雄健的笔力!“塞”字用得已饱满有力,“暗”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一字,整个天山便浑然一色了。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这两句是说,早晨,连营烽火全被浓密的朝雾裹得严严实实,黯然无光;入夜,严寒一到,满营旌旗上的露水顿时结成厚霜,那旗帜刚才还在风中翻飞,转眼就直挺挺的张着,给冻得动弹不得了。
这两句是令人心惊目骇的奇观,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妙笔。诗人雄奇的想象力,至此臻于极致。
“耿介依长剑,日落风尘昏。”最后两句,在大漠薄暮的画面衬托下,诗人郑重的绘上了一位倚剑而立的军人,他对那落日的苍凉,那风尘的昏暗,全然熟视无睹,不以为意,他目光远注,神色坚毅肃穆,足可使人想见他勤于王事的耿耿忠心,百折不回。他是那位元戎上将?还是一位山西勇士:抑或是二者混合的化身?这个结尾,即将塞外的边线推到落日的极远处,又暗示了将士开边拓地之志的无穷无尽,寓意含蓄不尽,发人遐思。如果不去争论这类战争的正义与否,单就诗本身而言,如此结尾,实可算是篇末奇峰。
本诗虽是乐府拟作,但因为诗人才华卓绝,运思高超,读来但觉精彩纷呈,又觉一股壮气回荡于字里行间,完全可以称为大气磅礴的力作。这首诗对后来盛唐的边塞诗也有很大的影响,诗中建功立业的雄心、轻视敌寇的乐观以及道途行军艰辛的描写,都可在盛唐诗中找到继承的线索,甚至其佳句被化用。“青海长云暗雪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王昌龄《从军行》)、“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千年来为人激赏不已的名句,而都脱胎于本诗。隋炀帝的开边以失败而告终,自不能与盛唐的开边相比,因而此诗不及唐人之作有名,也是情理中事。但它的佳句却能令王昌龄、岑参二位边塞诗大家甘心拜服、步趋其后,单凭这一点,诗人身后有知,也足可以自豪不已了。
附录:《出塞·其二》隋:虞世基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依长剑,日落风尘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