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美为媚——蔡邕《翠鸟》赏析

标签:
蔡邕翠鸟诗中有画五言体杂谈 |
依人的小鸟总是美好的,这首精致的小诗,赞美的则是可爱的翠鸟。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陬:隅,角落。这两句是说,庭院的角落里有一株石榴树,新绿的叶子衬着红色的花朵。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这两句是说,翠鸟时时停栖在绿树枝头,它在那里拍打翅膀,修啄翠绿的翅羽。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这两句是说,翠鸟在树枝上顾盼之间,满树榴叶顿时增生一片绿意;稍稍在枝头跳跃几下,枝叶晃动间便有那脆亮羽翼的闪耀。
蔡邕多才多艺,他作过《琴操》,自然妙解音律;写过《石经》,向称书法大家。只不知是否擅长丹青?从这首诗观察,他似乎也精于此道。你看他开笔两句,欲画翠鸟,先以彩笔勾勒庭中的石榴,入手就深得景物映衬之妙。以新绿之叶衬红丽之花,复以一个“含”字稍加点染,石榴树便似绿意飘拂的少女,婷婷立于庭角;那朵朵红花,不正如灿烂的笑容,嫣然绽放,明丽照人。在如此美好的石榴树映衬下,再画对翠鸟,停栖在绿树枝头,正用那细巧的长嘴,修啄翠绿的翅羽,显得何其闲暇。最令人惊叹的是“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两句,有人认为这两句是为画面着色,固然不错。但诗人的着色,全在动态之中。“碧”和“缥青”(青白色),均为静冷之色。诗人下一“生”字、“扬”字,他们便仿佛有了生命,伴随着翠鸟的顾盼和跳动,一齐来到了世间。而读者呢,透过这色彩,同时又领略了翠鸟顾盼生姿的风韵,连同那振翼轻跳、树枝微晃、绿叶翩翩的情景,都出现在眼前。这何止是画,简直是轻灵流动的电影近景!莱辛比较诗与绘画的得失时,曾这样说:“诗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在描绘物体美时赶上艺术,那就是化美为媚。”他认为,“媚是动态的美”,但在诗里,“动态的美是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飘来忽去”,比起“一种单纯的形状和颜色”,要“生动得多”,“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蔡邕这两句,正是在动态中为翠鸟着色,用色彩表现翠鸟的动态,产生了绘画所无法比拟的妩媚动人的艺术效果。
面对着这样可爱的翠鸟,诗人满心喜悦。翠鸟不会说话,但当它向着诗人啾啾鸣啭时,诗人觉得它仿佛是在向自己倾诉些什么?对此,诗人突发奇想,让翠鸟喁喁的向诗人诉说起来:
“幸托虞人机,得亲君子庭。”虞人:古时掌管苑囿的人。这两句是翠鸟说,自己刚从掌管苑囿的虞人机弩下托身,有幸来到蔼蔼君子的庭院。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驯:驯顺。这两句是翠鸟接着说,它本是生性驯顺的鸟儿,现在遇到心地纯洁的诗人,有了放心的栖息之地,可以雌雄白首偕老了。
寥寥数语,口角传情。令人觉得这对翠鸟是柔顺可怜,多么的善解人意,使人有保护它们的冲动。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而那美丽翠鸟的啾啾之音,似还在你耳边久久流啭,经久不息,引发你种种推测和遐想。
这首诗所采用的,是汉代兴起的五言体。诗中描摹翠鸟栖止、跳跃、鸣啭之形,刻画细腻、神态逼真,不乏新鲜动人的艺术想象力。诗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讲究诗境的映衬和声色,达到了诗中有画,动静生姿的绝妙境界。它不但标志着五言诗的渐趋成熟,而且明显的表现了文人诗“语多饰致”的特色。人们常说汉诗古拙,至建安诗人曹植才进入炼字炼句、“语多饰致”的境界。从《翠鸟》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在早于曹植的蔡邕的创作中,已经出现其端倪。
附录:《翠鸟》东汉:蔡邕
庭陬有若榴。
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
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
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
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
雌雄保百龄。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