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于清怨——沈约《咏筝诗》赏析

(2017-04-13 18:28:17)
标签:

沈约

弹筝女

颜如玉

清怨

杂谈

此诗题为《咏筝》,但它不是一首描写筝这种乐器的咏物诗,而是写听人弹筝。诗末句云:“宁知颜如玉”,可知弹筝者是位女性,大概是乐妓之流人物。

全诗六句,前四句写听筝曲,观弹奏。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秦筝:一种古弹拨乐器,战国时流行于西秦,故称秦筝。玉柱:指支撑筝弦之物。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之高低,这里“玉柱”指代秦筝。绝调:即久已失传的曲调,它又与此句的清曲为“互文”,言乐曲之清越绝伦,极为动听。这两句是说,秦筝发出了久已失传的曲调,它清越绝伦,非常动听。

此曲发自秦筝,故分别用“吐”、“扬”两动词。这两句从听的角度来写筝曲之美妙。然而乐曲之美,筝声之妙,必当得高手调拨鼓弹。因此,听者的注意力很自然的会从欣赏音乐转移到观摩弹筝者的演奏方面来,以下两句便写观弹筝。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上句的“弦”字与下句的“声”字亦互文,指弦声。高张:将弦绷得很紧。这两句是说,筝弦之高张与妙指之拨弹相互映照,指法娴熟技艺高明。

“断”与“续”为对文,指音乐的休止和续接。弹奏者的演奏情景宛若目前,这种精湛的演奏本身就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诗人更巧妙的通过视觉形象,即弹筝时弦、指的变化,表现出听觉形象,使读者由此领略到音乐的妙境:一时萦弦急调,繁音错杂;忽而音断弦绝,寂然无声。随后只见弹筝者纤指轻拂,信手续弹,弦声忽起,清音悠扬。乐曲旋律的缓急断续变化,表现出复杂的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以见筝曲之优美动人,回应上文的“绝调”、“清曲”一意。这里诗人无一笔正面描绘音乐如何美妙,既举重若轻,省却无限笔墨;又遗音弦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回味,于此颇可见得诗人的匠心独运。

以上四句,由闻写到观,因声及物及人,言简意丰,运笔转落无痕。听筝写到此告一段落,接下写诗人的感叹。

“徒闻音缭梁,宁知颜如玉。”颜如玉:照字面讲是说这位弹筝女玉颜丽质,透过一层看,实际上是表其心之芳洁如玉与才华出众。这两句是说,只听到余音缭梁的美妙,可知道弹筝者人美心更美。

末尾两句议论兼喟叹,以承转交错笔法出之,但诗人之意不在赏鉴音乐,在诗人看来,能听音赏曲者,未必是知音。古诗有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不独是弹筝女的幽怨和苦衷,也是作为其知音者诗人的遗憾与不平。这两句辞情委婉,耐人寻味。

沈约的这首小诗,脱略铅华,不加雕琢,文笔生动朴素中见工致,辞畅韵流而又深婉含蓄,表现了其“长于清怨”(钟嵘《诗品》)的特色。

附录:《咏筝诗》沈约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注释】
  ①秦筝:一种古弹拨乐器,战国时流行于西秦,故称“秦筝”。
  ②绝调:即久已中绝失传的曲调,它又与次句的“清曲”为互文,言乐曲之清越绝伦,极为动听。
  ③玉柱:指支撑筝弦之物。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之高低。这里“玉柱”指代秦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