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渠记》赏析

标签:
永州八记石渠石泓石潭杂谈 |
这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致胜,拓阔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这段的大意是: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了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修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会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流入北边的水潭中。小潭方圆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终于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像美丽的动听的音乐,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第一段是记游。因作者随行随游,随览随记,看似平淡自如,随心所欲,却笔趣横生,天然妙合之中现出无限的精致。文章起笔先写石渠,水鸣幽幽,忽大忽细,石渠虽然小得不起眼,其特征却十分鲜明。水流潜过大石,便注入石泓,菖蒲、清藓,衬出石泓的清澄凛冽,和石渠相比较,风趣各异。水入石潭顿然开朗,水面之阔,水底之深,别有一番气势。别石潭而北行,又回到了袁家渴。这一路风景中,作者以石渠、石泓、石潭为重点描写,以水流作为中心贯穿,而一路上其他风物,仅以“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一笔扫过,轻重有致,重点突出。而石渠、石泓、石潭又各有特色,绝不雷同,石渠之幽,石泓之清,石潭之阔,都非常富有个性。作者抓住特征,动静交错,蝉联成篇,俨然是一首优美的风光小诗。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水流为线索,由“西南行”转“西行”,又“北曲行纡馀”,一圈下来又回到起点。这样安排,行有其始,回有其归,显得完整而紧凑,首尾衔接。暗中呼应。“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四句,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作者坐歇于诡石怪木之间,一阵山风吹过,有琴韵之美听。随身转目视之,见树以归静,而崖谷中的回声却一波一波的转向了远处。这种情景易于感受,却难于表达,柳宗元用短短的十六个字,写尽了它的神韵,足见其笔力之强。
如果仅仅以表现手段和描写能力见长,那还算不上文学作品中的上品,只有将作者自己的感情、气质、品格、哲思,都无间的融入描写的对象之中,作品才有可能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在《石渠记》中,风光景物的描写仅仅是文章的表层,作者借物写怀,以景序志,真正的主角则是埋藏于作品深层的身世之慨和悲凉之情。细读《石渠记》,作者笔下的泉、石、流、泓、潭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它们都显得蜿蜒迂曲,坎坷艰难,清幽孤寂。无论是有意寓情于景,或是出自无意之笔,均与作者的身世坎坷和此时此地的境遇情怀有着密切的吻合。泉之声“乍大乍细”“渠之广”或狭或宽,刚流“十许步”,便受阻于大石而“伏出其下”,入石泓后“又折西行”,复“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这短短的历程显得何等艰难曲折!“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此遭遇,便有此景语。在文中,石渠和作者自身,已达到难解难分的高度交融,山水草木,皆以染上作者的喜怒哀乐。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我跟从柳州太守发现它们,把枯草朽归敛成堆然后清除,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们全都记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较容易的看到它。
作者亲自动手,扫除令人憎恶的障蔽之物,还山水自然之美。作者的爱憎之情,借草木山水而发,表现了他忧郁中不绝望,重压下不易辙的难能可贵的高尚品格。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作品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主旨,那就是为埋没无闻的自然山水鸣不平。作者有感于永州山水的沉埋不遇,叹息之情,溢于言表,故撰文刻石,以昭示后世知音,山水有佳境,却无闻于世上;而人间之英才,沉埋无闻之余,更兼遭遇扼杀和迫害。作品更深沉的浩叹,正在于此。
最后一段记下了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812)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
《石渠记》既写了石渠,又写了人:石渠就是作者,作者就是石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附录:《石渠记》唐朝: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④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⑤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⑥焉。风摇其巅,韵⑦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⑧朽,决疏土石,既崇⑨而焚,既酾⑩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释】:
①渴:潭名。②泓:水深的样子。③倏:迅速,极快。④睨:斜着看。⑤诡:奇异。⑥庥:同“休”。⑦韵:和谐悦耳的声音。⑧翳:遮蔽,隐藏。⑨崇:增长,这里指堆积。⑩酾(shī):疏导。11、蠲(juān):使清洁,整修。
【翻译】: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