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赏析

(2017-02-20 18:46:01)
标签:

古代文学

唐朝

陈子昂

诗歌革新理论

杂谈

在唐诗发展和唐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这篇短序,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理论纲领,一篇向齐梁以来绮靡浮艳诗歌宣战的檄文。

本文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文中贯注的那种高瞻远瞩的历史感。它采用的是书信体,却略去书信常有的寒暄套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头便揭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这样一个令人感慨沉思的事实,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悠远的历史,显示出作者在宏观上考察一长段文学史的高远视野。这个开头,警动突兀,振聋发聩。接着对“道弊五百年”加以申述:“汉魏风格,晋宋莫传。”这里他提出了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即风骨之有无。在他看来,汉魏之际(建安时代)的诗歌,由于多抒发诗人的理想抱负,慷慨任气,词语峻直,风格遒劲,是富于风骨的。但这个优良传统,从晋、宋以来,随着“言志”的消歇,已经“莫传”了。下及齐梁,更加变本加厉,“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片面追求华彩文饰的风气越来越盛,而寄托情志的传统则完全中断。这里又提出了他论诗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兴寄的有无。兴寄与风骨,是陈子昂诗论的两大核心,这一恢复风雅兴寄,继承汉魏风骨的理论主张,就是在回顾和考察“文章道弊五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提出来的。由于把这一理论主张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就使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从而增添了感召力和说服力。

面对着诗坛弊病丛生,作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再也坐不住了。文章道弊五百年“逶迤颓靡”、每下愈况的发展趋势,使作者“每以永叹”,耿耿于怀。说明他不仅把文章看做关系世运兴衰、风俗教化的大事,而且要自觉担当起救弊起衰的历史重任。当他看到东方虬的托物寓志之作《咏孤桐篇》(此诗已佚,但从子昂和诗《修竹篇》可以窥见其性质)时,看到作品中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炼,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了心中的郁闷之气,荡涤了心中的沉闷之感。不仅流露出文道久衰后忽睹“正始”元音(指《国风》的优良传统)的欣喜,希望能有“知音”传布欣赏它。这实际上是把自己和东方虬置于上承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传统文章正道传人的地位,呼唤知音和同道们一起担当救弊起衰的重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赋予了文章以遒劲的气骨,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就使这篇宣誓理论主张的文章,不以辨析事理取胜,而是以情感的深沉强烈给人以感召。

陈子昂这篇诗论的意义在它为即将出现的盛唐诗歌风貌做了形象上的描绘。它的长处也不在阐述理论的说服力,而在贯注其中的高远的历史感、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未来诗歌的热情呼唤。

附录: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唐朝:陈子昂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注释:

1.东方公:指东方虬,公,是对东方虬的敬称。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详。

2.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

3.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

4. 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

5. 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

6.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

7.兴寄:比兴寄托。

8. 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

9. 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

10. 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

11. 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原诗已佚。

12. 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

13. 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

14. 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

15. 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16.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

17.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

18.复睹于兹: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

19.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

20.解君:指解三。

21.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

22.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

23.东方生:指东方虬。

24.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译文】

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