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左传》详于纪事,《公羊传》、《谷梁传》着重解释经文。“春王正月”原是《春秋》经文,原编者取来作为本篇文题。
《春秋》的文字简约,意义晦涩,单独读经文,不能明白其中的涵义。《公羊传》就是《春秋》的注释本,解释其中隐微语言的深远意义。它的体例是先引用经文,然后自问自答,逐句解说,解说的重点是儒家思想。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一年开始的季节。“王”指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因为这是周王确定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的正月”?因为整个天下统一在周天子之下,服从天子的号令。
为什么不说鲁隐公继承君位?这是他本人的心愿。为什么说是他本人的心愿?他本人打算治理好国家并且把政权返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政权返还给桓公?桓公是隐公的异母弟,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滕妾,但是隐公母亲是左滕,地位较低;桓公母亲是右滕,地位较高。隐公母与桓公母地位高低的差别很微小,鲁国人不了解。隐公年长而又贤明,各位大夫都支持他登上君位。如果隐公推辞,桓公是否继承君位,没有把握。如果桓公继承君位,大夫们是否辅助年幼的桓公,没有把握。所以隐公登位,是为桓公登位着想。隐公年长而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立正室所生的是立年长的,不以是否贤明为标准;立滕妾的儿子,以母亲地位高低为标准,立地位高的,不以年长为标准。桓公为什么地位尊贵?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母亲尊贵那么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尊贵?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
“元年”的“元”字与《易经》中的“元亨利贞”联系起来看,是“始”的意思。《春秋》以“元”开始,其中每代君王的纪年都从元年开始,意味着《春秋》源于效法天道,国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
依照夏历,“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使万物发生的季节。地道顺应天道,在人间表现为四季循环,由此而体现生生不息。所以,“春”意味着国君治政要效法地道。“王”是人中最高统治者,是效法天道、地道而且能贯彻人道的象征性人物。“王”意味着国君治政要贯通天道、地道、人道(这从“王”字的结构三横一竖中也可以看出)。在夏历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十二个月概括起来就是四季,再概括起来就是春秋,十二月份无非是阴阳的消长。正月对应《易经》的泰卦,是阳气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开始。总之,“元”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正月体现对天道、地道、人道的贯彻。
鲁隐公只是诸侯国中的一位国君,诸侯国国君无权“立元”、“改元”,只有统辖各诸侯国的天子才有此权,周天子已经失去其德、位、权,亦即已经是天下无王的时代,因此春秋要改元,要另立其元。王和诸侯国国君都可以称为“君”,君主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以鲁国假托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鲁说”,在这里孔子是为了说明君王治国如何实行王道,把鲁国假托为实行王道现实中的象征。元年意味着王道要开始落实到政治上,而且首要的是效法天道,在“元亨利贞”之中,四者各自对应着仁礼义智,所以元年意味着王道从仁开始。
本文先解释《春秋》记事的笔法,接下去解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封建法规,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大法之一。
附录:《春王正月》
先秦:公羊高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王”指的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为什么不说隐公登位?这是成全隐公的心愿。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桓公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所以,隐公登位,全是替桓公着想。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是的。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注释
①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③曷:为什么。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
④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⑤大一统:天下统一。
⑥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
⑦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
⑧扳:拥戴。
⑨適:同“嫡”。
⑩立子:立庶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