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思考——《兰亭集序》赏析
(2015-08-04 14:01:57)
标签:
古文观止王羲之兰亭兰亭集序生命 |
晋穆帝永和元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支遁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与会者饮酒赋诗。王羲之便将这些诗编成一集并写了篇序——《兰亭集序》。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住在会稽山阴。出身士族,曾任秘书郎,征西参军,江苏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善诗文,爱山水,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明人编辑有《王右军集》。
本文共四段。
第一段记叙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以简约之笔作一总叙,“修禊事也”,短短四字,点出该次集会的原因。修禊:指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在周代时于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到河边,由女巫在河边“祓除(巫术仪式)”给人们消灾除病,魏晋以后,则把上巳修禊固定在三月初三,活动内容也演变成水边宴饮、游春等。接着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点出集会之人。人物确定之后,作者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两个对句对兰亭周围的风景作出清丽的描绘。使人对众人列坐水滨,一觞一咏的情景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但一觞一咏,更见风雅性情。点出本次聚会是一种重精神而轻声色的聚会。
第二段,补述这是怎样的一次聚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八字对集会当日的美好天气作了描绘,其目的是营造一个特定的宇宙自然坏境,以便使人在与宇宙自然的怦然相遇中有所感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意识。在此春气勃发,和风扑面的曲水之滨,宽袍大袖,临水迎风的人们乘着酒兴顿时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蓝天和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在山水中找到了自我。天气晴朗,视通万里,水声叮咚,鸟语花香,宇宙和大自然以这样的方式滋润了个人的灵魂。他们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快哉,乐哉!至此,作者叙述本次集会的情景已然完毕。
统观前两段,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以做修禊为名,行快乐之实。作者写人在宇宙之中享受生的欢乐和快慰,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第三段,议论抒情,表达人生无常,死生事大。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会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极言人生短促,与上文所言之“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形成鲜明对照。“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讬,放浪形骸之外”,则概括当时人们的两种生存方式,这两种人前者喜欢静,后者喜欢躁,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快乐是暂时的,他们都会慢慢地走向衰老。情随事迁,感慨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慨之一,事物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感慨之二,时间是短暂的,倏忽之间,正如白驹过隙,快乐的时光很快就变成历史陈迹。感慨之三,生命之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看来,生命是何等的宝贵。在作此议论时,王羲之的心情是严肃而沉痛的,他清晰地感到快乐的暂时性、偶然性,与老之将至的永恒性、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一声浩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事大,应该为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痛。
第四段,文章批评了当时名士的虚无的思想观念,指出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他们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旷达,而不屑事功。在这篇序中,王羲之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把死生混同起来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王羲之认为,生而为人,决不能忽视生命的长短而毫不珍惜生命,而应努力增加生命的密度,给生命留下可资纪念的印象。有感于此,他坚信自己能在对古人的阅读中找到前人的生命,那么后人也必可以在对他们这群人诗作的阅读中找到他们已消逝的生命,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读《兰亭集序》,只看到它的良辰佳日,风流雅趣,而没有领略王羲之深沉的悲凉喟叹,那只能是没有读懂《兰亭集序》,也没读懂王羲之。
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草菅人命的乱世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人生虚妄的玄学开始盛行。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本篇中,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所以本篇是作者对生命本身进行一次认真的思考。
正如西方哲学所揭示的生命困境: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现生活的无聊,而是在于对无聊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还必须终老于无聊之中,就在这百无聊懒之中,或长或短的生命终于渐渐消亡,万物皆化为灰烬。
我们因为偶然来到了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的离去,又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这是王羲之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体验都是一致的,也许是王羲之已道出了这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人们。
本文文笔清新自然,质朴典雅。文中运用的许多词语如: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这些词语从此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祖国语言宝库,从而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附录:《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