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赏析
(2014-10-05 20:34:28)
标签:
古文观止欧阳修梅尧臣穷而后工 |
梅圣俞,即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他的诗有矫正宋初靡丽的倾向之意,对宋代诗风的转变有创导和力行之功,深受陆游等人的推崇。在理论上,他注重诗的政治内容,并认为写诗须“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这一审美创造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梅尧臣是作者欧阳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生穷困潦倒。在他死后,作者整理了他的诗集,并写下了这篇序言。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作者从“诗人少达而多穷”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入手,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坎坷出诗人,困厄出诗人,从概率上看确实是如此。二、是强调“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与怨刺,以道羇臣寡妇之叹,而写人情之所难言”。作者以此阐明因为“穷”则“郁积”深厚,“忧愤强烈”,这些传世之作的作者均是因为仕途坎坷、人生困厄使文学创作产生了内在的动力。最后顺势得出结论“穷而后工”。因为“穷”,才能感受真切,思绪深切,感情激烈,故多能写出“愈工”的好诗。
第二段,写梅尧臣其人其诗。分三层,首层述其生平,突出一个“穷”字,第二层评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说梅尧臣诗的“工”是多角度手法地证明。为了突出梅诗的“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这是针对人们只知其诗,对他的文章知之甚少所作的必要介绍;再说世人对他的诗求之者甚众,从公众对梅诗的推崇看梅诗的艺术成就,还是赞扬梅诗的“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的点评来进行旁证。梅尧臣的因穷而后工,可谓是首段说理的演绎。但即便如此,梅尧臣还是不能改变“穷”的困境,人们爱好他的诗,都认为他的诗“工”,对他的“穷”却不闻不问。欧阳修感叹其怀才而不得用于世,乃至穷困潦倒终老一生,欧阳修为此愤愤不平,感慨系之。这是对世人势利的有力讽刺,然世态如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第三、四段,叙述收藏梅尧臣诗作并写此序的经过。这两段虽是写成书过程,但期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梅尧臣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出对梅诗之工的侧面衬托。其中有赞美,有喟叹,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而且作者行文的好处在于,虽欲紧扣“穷、工”,却并不急切,粘滞;虽是写成书过程,却又是总不忘记“穷、工”,“穷、工”二字在不经意中流出。这就是不即不离,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大家手笔。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本文体现了这一问题应有的内容要素。一是应交代成书的基本情况,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情况;而是介绍作者及作品有关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著作主要特点,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这是本文的重点,故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指导思想,而这指导思想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需序乃至全书的灵魂,本文一开始就阐发的诗“穷而后工”思想就是全篇的灵魂。
我们今天来看,正是梅尧臣穷厄的处境,使他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赋到沧桑句便工”,他投入的是真感情,发出的是真声音,他的诗能不工吗?
欧阳修的这篇序文之所以历来受人推崇,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穷而后工”是欧阳修的独创,是千古独步之言。在此之前,有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前两者一脉相承,而且有所发展。“愤”何以生?“不平”从何而来?欧阳修强调了“穷”这一客观社会人生现实,并把它与“愤”、“不平”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文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以穷而后工为主线统领全文,组织素材。并始终扣住“穷”、“工”二字,将序中应有的其他内容贯穿起来。
2、行文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说理先设对立面,针对“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提出“穷而后工”的独创之言;多角度、多手法证明梅诗之工;虚实并举,大起大落写感慨。作者先通过虚设,写其若能得用于朝廷,则必将功德宏伟,后文突转,通过实写,叹其终老不得志,令人悲从中来。虚实对照,情致跌宕。
3、文章语言,叙议结合,在平易简洁中见真情。
附录:《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