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严密,振聋发聩——《书洛阳名园记后》赏析
(2014-08-24 20:28:53)
标签:
文化洛阳名园三段论 |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作。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北宋著名学者。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曾任冀州司户参军、国子监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因被定为元祐党人而被罢官。他擅长诗赋杂文,对经学亦有精湛的研究,曾著有《礼记说》一书。《洛阳名园记》是李格非所写,记载了北宋洛阳十九处名园的盛景。这篇“书后”是这部园记的跋语。
后记一般交代写作缘由和经过,很难有振聋发聩之语,而本文笔力遒劲,层次严谨整饬,记述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说服力。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在这里建都。全文从洛阳处天下险要写起,依仗殽山、黾隘的险峻,是秦、陇、赵、魏间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在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洛阳者,号有千余邸”,但也由于它是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无事则已,有事,洛阳首当其冲,池塘竹树,受到兵车的践踏,“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由前唐例证,作者得出:园林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这在形式逻辑上,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洛阳之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小前提:园林之废兴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推论:由园林兴废,可知天下治乱。
三段论是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作者通过这样一个逻辑推理,来说明《洛阳名园记》的写作,是有一定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诫那些位高权重的公卿大夫不可为一己之私利而忘天下之治乱。园林虽好,由此而忘了天下治理的责任,失却了国家政权,欲退而纵情园林过享乐生活是不可能的,贪图享受,腐败亡国,唐朝的背影就是不远的历史借鉴。
《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是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的忧虑。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唐之末路”不就是一种警示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鬼迷心窍的北宋统治者当然不会理会一个普通官员的批评忠告,在醉生梦死中,衰微的国势已难以逆转,也就是作者写此文之后不久,北宋覆灭,宋微宗、宋钦宗二帝也做了金国的俘虏,当然洛阳再次遭到兵灾,繁丽多姿的洛阳名园顿然变成了废墟,历史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轮回。
全文行文简洁,论事精辟,采用由小见大的逐层推理的方法,论述了由洛阳名园的兴废见证洛阳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见证天下治乱的观点。结尾处卒章显志,亮出真正的写作意图,那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王公贵族们该从纵情园林过享乐生活的温柔之乡中醒醒了!不要只知享乐,而忘了历史教训!
附录:书《洛阳名园记》后
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选自海山仙馆丛书本《洛阳名园记》
【译文】
现在我来作一结论: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殽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动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既然中国的安定与战乱,从洛阳的盛衰迹象上可以看出来;而洛阳的盛衰,又可以从这些园林废兴的迹象上看出来,那么我写这本《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唉,公卿士大夫们正当进用于朝、官高爵显的时候,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将天下的治理与荒乱抛在一边。他们想在告老致仕以后安享林园之乐,能够做到吗?有唐一代没落的道路便是前车之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