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帝,佑我记忆永新——《着魔的人》赏析

(2014-07-28 18:52:47)
标签:

外国文学评论

狄更斯

幽灵

圣诞精神

《着魔的人》是狄更斯于1848年圣诞节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

故事在圣诞节展开,化学家莱得洛年轻时爱着一个女孩,但由于家境的贫寒无法给她一个爱的承诺,就在他为成家而艰苦奋斗时,莱得洛最好的朋友介入了这段感情,并在不久之后抛弃了她和孩子,致使绝望中的女孩悲惨地死去。莱得洛有一个妹妹,两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她亲眼看到莱得洛的奋斗和成名,但是也不幸死了。莱得洛的心坎里老有一股忧伤,一股冤屈,他感到万念俱废,认为生命没有任何意义,他厌倦了生活。这个晚上莱得洛接见了一个“幻影”——这个幽灵阴森森、冷冰冰的,铁青的面庞和两手一点血色也没有;可是它的容貌,它的灼灼双目,它的灰白头发,它的阴暗衣服,却完全和他一模一样。

小说多次提到幽灵和莱得洛的相似之处:这个活人和他那个死亡的自我灵魂板着一副和他一模一样的脸,瞅着他所求瞅的方向,摆着和他一样的表情。“我就是他。”幽灵说。“我就是你说的那个人。”化学家莱得洛说。这些描述都暗示幽灵是一个心灵深处为阴暗所占据的镜像式的存在。

幽灵在此时出现,不断述说着自己的痛苦经历,这些回忆与莱德洛一模一样,让莱得洛感到一种被嘲弄的羞辱。莱得洛认为这些回忆让自己无法摆脱痛苦往事,无法得到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幽灵的诱导下,于是,他请求幽灵剥夺了他的一切记忆。

莱得洛满以为忘掉了过去的忧伤和冤屈,抛弃了这些痛苦的记忆,这样日子就过得轻松快乐了。殊不知莱得洛遵照幽灵的指示去做了,但发现自己变得异常冷漠,更可怕的是这种冷漠会传染,传染给与自己接触过的人。

作者用许多事例证明了这种冷漠的可怕。如莱得洛遇到病中的大学生,当他得知他是前女友的孩子,一个很可能就是莱得洛和前女友的私生子,莱得洛除了脸上的光辉只是闪了一下,立刻又消失了,脸上依然是乌云密布。那个孩子想能在莱得洛门下学习,他的表现照常无动于衷,他说:“过去的事情过去了,过去像野兽似的死亡了。谁在讲过去的生活留给我的痕迹?他不是在说梦话,就是在撒谎!他的胡思乱想跟我有什么相干?如果你需要钱,这里就是。我是来给你送钱来的,完全不是为别的什么事,也不会有什么别的事可以叫我到这儿来!”他嘟哝着,两手又紧紧抱起脑袋。“根本不可能有别的事,然而——”这种冷漠已经到了冷酷的程度,这还是以前忠厚仁慈的莱得洛吗?

而与他接触的人也变得与他同样冷漠。最典型的是台特北一家,自从莱得洛来过后,几个钟头之内,台特北的孩子个个脾气都变坏了,台特北夫妇也不比他们好一点,他们原是不自私、很善良、互相忍让的人们,现在不然了,孩子们厮打起来,夫妇俩也吵起架来,整个家闹得不可开交。

冷漠是精神罪恶的温床,它播种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布满了邪恶,一个城市中街道上每日习闻习见的、公开的、不被惩处的凶案,都比不上人与人冷漠这一惨象更罪孽深重。如果整个社会人心都变得冷漠了,那么只有再发一次泛滥的洪水淹没一切才算完事。

看着眼前发生的道德沦丧,伦理错位的情景,莱得洛后悔了。他意识到即使是痛苦的记忆也是珍贵的,因为忧伤、冤屈、苦难等的记忆,可以使人心软肠柔,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因而发出如此的感謂:“正如多年来我给学生所讲授的:在物质世界中什么东西都省略不得,在天地的奇异结构中,如果程序上缺少一个步骤,组成上缺少一个原子,宇宙就会出现一个空白;我现在也明白了:人类记忆里的罪与恶、快乐与愁苦也是这个样子,一个也不能丢掉。幽灵们,可怜我!赶快把我搭救出来吧!”

个人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是不能观照并理解自己的,要想突破这种局限性,认识自己的完整性,只能借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他人视角,只有借助他人的视角才能认识自我。狄更斯发现幽灵作为一个“他者”是非常好用的一个“镜像”工具,这是狄更斯对幽灵意象内涵的独特发现,他试图通过幽灵与人的映射和互动关系来表达一种自我审视和自我省察,让主人公弃恶从善,从而达到人性的圆融和完满。

在幽灵的映射和暗示下,莱得洛最终接受了天使般纯真的米丽姑娘的拯救,找回了忘却的记忆,找回了自我,重新获得人性的温暖,找到生活的力量和快乐的“自我”的他最后投入到圣诞节的狂欢中。

《着魔的人》与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莱得洛的身份是化学家,与同是化学家的浮士德对应。幽灵使用魔法欲擒故纵地让他抛弃痛苦造成自己和他人更大的伤害,继而指引他通过米丽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而靡菲斯特的否定精神对于浮士德这样一个不断追求的人来讲,客观上起着推动作用。两者同样构成了互文的结构。

幽灵不仅来自过去,也可以从未来返回,它作为一个有用的非常奇特的想象工具,作为一个映照人类的镜像式的“他者”,它的意义在于重现过去,干涉现在,警示未来,它不仅将人的现实状态镜像式的映射出来,而且用夸张的、超自然的方式震撼提示活着的人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失,揭露人性的分裂和堕落,发现现代社会弊病的根源——实用主义和社会冷漠。从而努力恢复向善和悲悯的人性,唤起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小说通过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与分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历史的记忆是不能遗忘的,这是省略不得的东西。不能因为这一段历史的痛苦和屈辱就刻意使它遗忘。而这失落了的一环记忆只能造成冷漠、自私和冷酷的人们,只有正视它,以此为鉴,社会才能进步。

小说以“上帝佑我记忆永新”作为结尾。意味深长,更进一步点明了记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着魔的人》摘录:

*是的,一切男男女女都有它自己的忧伤——大多数人都有他自己的冤屈,忘恩负义,卑鄙的嫉妒,自私的利益这些东西就缠着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们。谁不愿意忘掉自己的忧伤和冤屈呢?

*忧伤、冤屈、苦恼等的记忆,可以使人心软肠柔,但是这样的记忆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心房:因为这苦小子从一降生起,就被弃置到比牲畜还悲惨的境遇中,而且在他的记忆范围之内,从来没有一只仁爱的手或一颗慈悲的心,曾在他那硬邦邦的胸膛里掀起过一丁点儿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孤儿的心里是一片不毛的荒原。在像你那样把记忆抛掉的人们的心中,也是同样荒原一片。啊!不幸呀,这样的人!啊,十倍的不幸呀,一个有着成千上万类似躺在这儿的孩子的妖怪的国家。

*你通过纯洁的爱的宣扬,给我恢复了吾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