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赏析
(2013-11-19 18:36:22)
标签:
杂谈写照人生境界精神世界之美 |
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是一篇清新隽永的美文,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全文按照时间程序:想荷——种荷——盼荷——赏荷、赞荷,一气呵成,语言清新自由,深蕴哲理。
作者先由“楼前有清塘数亩”写起,看到空空荡荡的池塘,总好象缺少点什么,由此萌生了最好是种荷花的念头。因为荷花是国人最喜看乐赏的花卉之一,被誉为“凌波仙子”、“花中君子”。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读书人都知道的名篇,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更是脍炙人口。于是,荒芜的池塘成了季老的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洪湖的几颗莲子,这可是不一般品种,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之中,能够千年不烂,可见这不是一种普通的荷花。为此,季老很动了一番心思,他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破壳而出,不至于永远埋在泥中。这样就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塘中,至于能否生长,只能听天由命了。
话虽如此,种荷的过程完成了,接下来是满怀希望的等待和盼望,等待是漫长的,其时间是以年计。第一年,事与愿违;第二年仍然不见动静,以至于开始灰心绝望,但是第三年却忽然出现了奇迹,作者看到在他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五六个圆圆的叶片,有校外农民来捞水草,作者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损伤了它们。尽管作者切切翘盼,但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五六个叶片。这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一个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在第四年出现了,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张出了一大片绿叶,连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也长出了叶片。作者不禁狂喜,由此推断,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生长。接下来,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的范围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部分,已经全为荷叶覆盖。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荷花的整个过程,从平卧在水面上水浮莲一样的叶片到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作者这样描述道: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止。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中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接下来的是荷花接踵而至,这种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季老种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每一朵能开出十六个花瓣,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面对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作者不禁狂喜。
从第四年开始,“季荷”的生长过程,作者进行了详写。我们很难想象,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池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了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经过整两年期待后,第三年,才出现希望,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至此,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这是一曲自然界生命的颂歌。
赏荷和赞荷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夏日赏荷,先以色块组合大笔泼墨,继而抓拍“池花对影落”,绿肥、红肥的客观大气与莲瓣堕入水中,从上而下,水中倒影从下向上,最后一接触水面,二者合为一的局部细腻相映成趣。月夜赏荷,月光又明又亮,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引得小白猫跳入水中,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月亮倒影被打破得支离破碎,动静相衬,充溢自然生命和谐美。赏荷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对生命的彻悟。邻人数荷,体现了荷花满塘之盛,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对话。
文章结尾以留得残荷做春梦了结,并用了雪莱的名诗:“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意味深长,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全文有着以情为线的文脉,它的结构线就是作者感情的流动线,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作者不是在做文章,而是在展露自己的心灵。全文写了生命的孕育之美,生命的勃发之美,生命的热闹之美,生命的静穆之美。在季老的笔下,荷花则是张扬生命的强者,又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联想到季老的遭遇,这位从山东省清平县官庄灰黄的土房中走出的穷苦人家的孩子,走向了济南,又走向了水木清华,走出了国门,留学于德国,十年后,学成归来,供职北大,成为世界知名的学者,又历经文革磨难,九死一生,但情况稍有好转,在看守门房期间,他还翻译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季老是完全具备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他毫不追求权力、财富,或者是被人颂扬,他永远是气节的象征。季老献身于国家、民族和他心爱的事业,他作为“人中君子”的精神世界是与作为“花中君子”的荷花是相通的。季老歌颂的是荷花,事实上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体流动着对生命的关注、呵护和挚爱。他歌颂的也是一种伟大和健全的人格力量。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季荷”精神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