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史上的珍宝《贫穷问答歌》赏析
(2013-04-07 20:32:42)
标签:
杂谈珍宝史上境遇词句 |
山上忆良(660-733),日本奈良时期诗人,汉学家。他年轻时曾做过遣唐大使的随员来过我国,他的长歌,大多附有用骈体汉文字的长序,可以看出他汉文修养之深。诗歌多吟咏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反映人民的疾苦,抨击社会的不平等和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压迫,因而被称为“社会诗人”,是万叶诗人中独具平民意识和人民性的作家。《贫穷问答歌》是山上忆良的代表作,也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成就最高的杰作之一,作于公元731(或732)年。
在这首著名的长歌中,作者以深切同情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处境,揭露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这首诗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一首绝唱。现将这首歌的全文译介如下: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难御此夜寒。粗盐权下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频作响,背曲嗽连连。捻髭空自许,难御彻骨寒。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虽尽我所有,难御此夜寒。贫尤甚我者,听我问数言: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老天偶生我,耕作从不闲。身着无棉衣,条条垂在肩。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妻儿伏脚下,父母偎枕边。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声微细如线,力竭软如棉。灾祸不单行,沸油浇烈焰。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手执笞杖来,催避田税钱。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忧患兮人世!耻辱兮人世!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贫穷问答歌》中所体现的主要精神:一是孤傲、清高的寒士精神;二是为现实鸣不平的讽喻精神。写文士在清贫之中仍旧胸怀宽广,推己及人,甚至联想到其他穷人的疾苦。山上忆良歌中的文士是作者自我写照,这个艺术虚构既顺乎情理,又合乎现实,很大程度上暗藏了山上忆良的心声。
《贫穷问答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怨愤诗”。全诗用质朴平实的笔墨,真实生动的描写,把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劳动民众的思想感情压缩在凝练的诗歌形式中,甚至概括在一二句诗里。“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想到更为穷苦人的境遇,于是文士继续追问道:“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诗人并非只发个人之叹,而是与处于社会底层人们的感叹相共鸣,甚至还注目于贫富的悬殊和横征暴敛的世态。这与我国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所表现的高度人道主义精神多么相似,这种对人民的悬挂,为人民的呼喊,这种以贫穷为主题的和歌,这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诗作,在整个奈良、平安时代,除此之外,绝无仅有。
《贫穷问答歌》是以中国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集》中的《贫穷田舍汉》为依据的,王梵志是隋末唐初的白话诗人。忆良的《贫穷问答歌》不仅与其题目类似,而且,连少衣缺食,穷得养不起家的男人面对挥动笞杖的官吏逼税的内容、词句与表现也酷似。试将《贫穷田舍汉》引用如下:
贫穷田舍汉,庵子极孤栖。两共前生种,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褌袴,足下复无鞋。丑妇来恶骂,啾唧搦头灰。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驱将见明府,打背趁回来。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陪。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更穷汉,村村一两枚。
据说,《贫穷问答歌》也受到陶渊明《咏贫士》的影响。陶渊明,东晋宋诗人,二十九岁时做官,但四十一岁时辞职,作《归去来辞》,回归乡里。以后他以农耕为生,并写作诗文。忆良的生活并非如此,至死他都希望在官场发迹。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除了仕途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这正视那个时代的悲剧。
从《贫穷问答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古代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到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为之所用,在古代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