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类题材的杰作——解读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

(2012-04-25 18:58:22)
标签:

朱莉

英国

水泥花园

麦克尤恩

汤姆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当今英国最优秀的作家,更称得上是另类作家。

小说《水泥花园》发表于1975年,被誉为他的两部“小型杰作”之一(另一部是《只爱陌生人》),而且在1993年由著名编剧、导演安德鲁.伯金(Andrew Birkin)搬上银幕。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水泥花园》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叙述者只能按照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讲述他面对以及认识的世界,没有一丝多愁善感,没有一句伤痛之语。而这个故事却是如此地惊世骇俗,有悖常伦,因为这是一个姐弟乱伦的故事。可正是这种平淡和“原生态”的叙述才更衬托出骨子里的悲哀。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叫杰克,今年十五岁,姐姐朱莉大“我”两岁,妹妹苏小“我”两岁,弟弟汤姆刚上小学。“我”的家是一幢挺大的房子,有个不小的地窖,周围房子基本上都拆光了,成为一片荒野,故事发生在这幢荒岛一样孤立、封闭的房子里,父亲犯心脏病倒毙在花园的水泥地上。“我”此时正沉溺于手淫中,并第一次射了精。这场景使我们联想到:四周的荒野当然是荒芜的当代社会象征,作为秩序象征的父亲在第一章就已死去,而儿子的成熟(第一次射精)刚好发生在父亲退位的同时。

在“我”的眼中,父亲的死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不了,从后文蛛丝马迹判断,父亲在另外几个孩子(他公开跟小儿子汤姆争夺母亲的关爱)甚至在母亲心目中也属可有可无(“我”曾和苏揣测母亲其实恨父亲)。

父亲死后,母亲也患上了某种不知名的绝症。不过,母亲在死前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为“我”十五岁生日搞了个派对,再就是母亲交代后话,她要让“我”在她离开之后跟朱莉共同掌管这个家,否则外人会进来接管他们。后者使几个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不致拆散,“我”和朱莉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

父母的相继去世,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与所谓正常社会处于隔绝状态。实际情况是这个孤岛没有成为理想的乌托邦,也没有成为人性之恶全面膨胀的孤岛。朱莉在母亲死后担负起母亲的职责。在情势发展下逐渐成为一个负责的、合格的母亲形象;我虽“太自我中心”(苏的记录),不过至少在埋葬母亲标志性事件中担当了父亲的角色;苏则靠读书排遣时光,写日记倾吐心声;汤姆因为生得弱小,在母亲去世前就想变个女生,母亲死后干脆想缩回母亲的怀抱,做个奶娃娃——新任母亲当然是朱莉。这个家又暂时恢复短暂的平衡。

而在此同时,孤岛上出现一个闯入者,朱莉的男朋友德里克。脆弱的平衡因此而打破,柜子里的水泥也出现了裂缝,母亲的尸体开始散发出腐烂的臭气。内外交困之下,四个孤儿只能相互偎依在一起取暖,朱莉将地窖里的婴儿床搬到自己卧室旁边,汤姆正式成为襁褓中的婴儿。

在闯入者德里克的压力下,朱莉反而转向“我”,并由此将整本小说情节推向高潮。这当然是“乱伦”,可“伦”是什么?是伦常,是社会规范。而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又哪来的伦常,哪来的社会规范?这乱伦的一幕被德里克窥视到了。于是,紧接着警灯闪烁,透过窗帘,那个社会,那个伦常开始大举反攻了,这个孤岛也终于马上被彻底淹没。

在小说中,父母未死,整个家庭状态完好无损时,朱莉和杰克两个大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但限于对异性的好奇,随着父母一死,没有拘束与限制,整个家庭角色的次序就发生了分离和重组,而对性角色的扮演尤其出位。小说将一个外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机,(而在家庭内部却是一个天大的事),为了不使家庭解体送上连锁反应的流水线,最终演化成荒诞的、时空与人性的双重塌方。

主人公杰克是个不可靠(或不完全)的叙述者,他只能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讲述,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掘故事的真相,如此比照之下的效果才会更强烈,更刻骨铭心。

作者麦克尤恩擅长再各方面探讨人性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故事有点离经叛道,但他的文字简洁而优雅,通过不动声色的文字演绎,使不可能转化成可能,笔下不洁的题材具有了真正的人性的深度。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自然的”行为的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