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容中寻求和谐——浅析《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2011-04-04 18:45:45)
标签:

温德米尔

厄林太太

达林顿

少奶奶的扇子

英国作家王尔德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是封闭式喜剧的典范。它对我国的观众并不陌生,1924年著名戏剧家洪深把此剧译为《少奶奶的扇子》,并于同年在上海作了六场公演,场场爆座,上座率比后来演出易卜生的《娜拉》还要高。

全剧的内容梗概:温德米尔夫人不了解丈夫温德米尔勋爵私下接济并强要邀请来参加她21周岁生日舞会的厄林太太是她离过婚的母亲,她怀疑丈夫与厄林太太关系暧昧,出于嫉妒和报复心理,她决定和丈夫一刀两断,离家出走,赌气到了一向在追求她的达林顿勋爵家里。她放在桌上留给丈夫的信被来参加舞会的厄林太太发觉了。厄林太太看了信后,如五雷轰顶。厄林太太回想到自己二十年前写给女儿父亲的也是这几句话,为了阻止自己生活的悲剧在今天重演,厄林太太把信藏在自己的身边,并追赶自己的女儿来到达林顿勋爵家,和温德米尔夫人会面,并努力劝说温德米尔夫人放弃这种错误的想法,回到丈夫身边,当她的面焚毁了这封信。在说服后者离开时,被回家来的达林顿勋爵和其他客人堵在屋里,客人中有温德米尔勋爵,但温德米尔夫人遗忘在沙发上的扇子被客人发现了。厄林太太为了不让女儿出丑,出来承认扇子是自己错拿的,并让女儿得以暗中离开。这一举动遭到温德米尔勋爵和其他来客的鄙视,但是温德米尔夫人的名誉保住了,一场温德米尔家庭内部的由于误解而引起的危机终于得到化解。

在剧中,王尔德善于营造一种态势,营造一种充满反讽的情景,使置身其中的当事人出现了诸多角色换位,感情对移等现象。剧中的温德米尔夫人爱丈夫,爱自己的家,但是由于丈夫坚持要邀请厄林太太来参加她的生日舞会发生了一场风波。因为厄林太太的口碑在社交界并不好。在此之前,温德米尔夫人就曾风闻自己的丈夫和厄林太太来往密切,关系暧昧。因此极力反对厄林太太来参加她的生日舞会。而温德米尔勋爵的坚持有他的理由,因为他知道厄林太太是妻子的生母(妻子并不知道),希望能够拉近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能够彼此接纳,由于夫妻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两者的裂缝陡地扩大,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家庭危机。而这种家庭危机是随着剧情的进展一步一步推动到不可收拾的悬崖峭壁。于是角色出现了换位,温德米尔夫人不惜以离家出走为代价,这一步可能使她会达到身败名裂的地步。而厄林太太则成为挽救整个家庭的关键人物,她以过来人的独到眼光,知道温德米尔夫人这封给丈夫的的信如果给她丈夫收到会意味着什么。爱女心切的厄林太太一反以前人们眼中的荡妇形象,成为女儿清白形象的坚定捍卫者,在这刹那我们看到她母性的光辉。为了女儿的幸福,她忍辱负重,宁愿自己的形象受损,也要顾全女儿的清白。大包大揽把女儿遗落在达林顿家的扇子说成是自己错拿的,把这一危机掩饰过去,为此受到温德米尔勋爵的鄙视也在所不惜。这种感情的对移,在剧中表现得相当自然,使人物的性格得以深化。

事实教育了温德米尔夫人,她为自己的粗率而后悔,为厄林太太为自己担当的一切而感动,转变了态度。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对白:

温德米尔勋爵: 我愿以为厄林太太主要是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不是她有多少过错,就像成语所说的那样:人负彼甚于彼负人。我以为她想要做正派人,想要返回她因一念之差而失去的一席之地,重新过体面的生活。我相信了她对我说的话,然而我看错了人。她是个坏女人,坏得不能再坏。

温德米尔夫人: 不要这样苛刻地评论任何女人。现在我不认为人们可以分成好人和坏人,好象他们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物类似的。所谓正派女人身上会有很可怕的东西——武断、妒忌、明知故犯,会不顾一切地一意孤行。而所谓的坏女人却可能有难言之隐、追悔之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我并不认为厄林太太是个坏女人。不,我知道她不是

我们可以看到,温德米尔夫妇对厄林太太的看法完全产生了位移,而这一切是那么地自然和合乎逻辑,这种喜剧性的效果,可见作者透视人性的深厚功力。

剧中温德米尔夫人的一把扇子串起了全剧情节的发展线索。扇子是丈夫送给温德米尔夫人的生日礼物,从温德米尔夫人想在厄林太太来访时用扇子打她耳光,到扇子在达林顿家中被遗忘,被发现,被辨认,一直到厄林太太承认扇子是她错拿,事后又把扇子送还给温德米尔夫人,而自己将和奥古斯塔斯勋爵结婚,远离英国。最后,温德米尔夫人将这把扇子转赠给厄林太太,留作纪念,以见证两人之间的情谊。扇子这一件小道具既担起了表达主人公情感的任务,又成为戏剧情节的核心,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

全剧自始至终母女都未相认,对于母亲来说得知女儿过得快乐这就足够了。经过扇子风波后,她将淡出女儿的视野,不想再打扰女儿平静的生活。对于温德米尔夫人来说,她内心已经完全改变了厄林太太的形象,不再认为她是个荡妇,而是一个贤惠的女人。这就足使她的生母安慰了。

该剧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淑女和荡妇的区别何在。王尔德的看法是难以划分,从受人尊敬的淑女滑向众口相毁的荡妇,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两者之间有一个临界点,突破了这个临界点,事情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人性是脆弱和复杂多变的,谁也不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传统的偏见是反人性的。只有在相互的宽容中寻求和谐。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在这里,善待别人指一切人,而不是仅仅指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