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析巴尔扎克《贝姨》中贝姨形象的复杂性

(2011-02-28 18:34:53)
标签:

于洛

巴黎

贝姨

巴尔扎克

阿黛莉娜

《贝姨》像巴尔扎克的许多创作一样,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的作品。

李斯贝特.斐歇(人称贝姨)不论是否可以算作全书最主要的主人公,至少是个关系全局的人物,是巴尔扎克落笔的重心之一。与其他几个几个主要人物,贝姨的色调构成却要复杂得多。

贝姨比堂姐阿黛莉娜小五岁,她远不如堂姐漂亮。集“丑”与“恶”一身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十足的山区乡下姑娘。瘦削的身材,褐色皮肤,油亮的黑发,虬结成蔟的浓眉,又长又粗的胳膊,肥厚的脚,猴子般的长脸上张着几颗疣;这便是粗粗勾勒的这位老处女的肖像。这是一幅令人生厌、令人生畏的速写。嫉妒是贝姨的基本特征。

但是,贝姨的形象又远非单纯的“恶人”。从小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几个兄弟在一起过,这家人为漂亮姑娘牺牲了丑姑娘,为艳丽的花朵牺牲了青涩的果子。李贝斯特下地种田,堂姐却在家娇生惯养。有一天她乘没有旁人在场,要楸掉堂姐的鼻子,一只受到上年纪女人赞美的真正希腊式的鼻子。为了这件事,她挨了打,但她继续撕破得宠姐姐的衣裙,弄坏她的细布绉领。当堂姐难以置信地喜结良缘,成了于洛男爵夫人后,贝姨这个穷亲戚在命运面前低下了头,她寄人篱下,来到了巴黎,在供奉内廷的刺绣工场当学徒。她拿出山里人的毅力,学会了识字,也能写会算了,她想发财。两年之后,乡下姑娘贝姨成了一名相当懂事、相当灵巧和聪明的头号绣花女工,当了制造部门的主管。就在她可以成家的时候,帝国崩溃了,生意清淡了下来,在这场人事、利益和生意的大变动中,贝姨深感自己的渺小。于是她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但嫉妒仍埋藏在心底,就像鼠疫病菌。她时不时心想:我和阿黛莉娜,我们是同一血脉,我们的父亲是兄弟,她住公馆,我却住顶楼。阿黛莉娜嫁了个男爵,在皇宫里出风头,而自己却二十年来都在吃他们的残羹剩饭。贝姨体验到的是“大贵族”与“穷女子”、“穷亲戚”与“整整一家有钱人”之间的悬殊地位,矛盾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化了。特别是当他的侄女奥棠丝抢走了她心爱的小恋人波兰人文赛拉斯后,她发誓要复仇。在贝姨的愤慨之中,也包含着对某种不公正的命运的反叛因素,此时她也一改在乡村时要楸掉堂姐的鼻子,撕破其衣衫的原始粗暴的斗争方式而变得工于心计,藏巧于拙。除了同谋者玛奈弗夫人外,至死也不向任何人透露出她的复仇心愿和复仇计划。表面上对于洛一家亲亲热热,关心备至,暗地里却搅得他一家鸡犬不宁,分崩离析。

在作家笔下,贝姨是一个处于“野蛮人”和“文明人”,或者说是“乡下人”和“巴黎人”交叉点上的人物。作为“野蛮人”或“乡下人”,她贫困、勤劳、憎恨人间的不平等,具有充沛的体力、精力和顽强的意志,同时在她身上又有丑陋、自私、狭隘、愚钝、凶狠、残忍的另一面,来到巴黎后,在受到“京城的影响”,知道了法律,认识了社会之后,她开始用理智抑制情感,以文明驾驭愚昧,形成了更为复杂的色彩。贝姨的复仇是狭隘的,她是那种你们不使我好过,你们也休想过得比我好的心态,这种经过文明修饰过的野蛮,显示了更加恐怖的力量。

从贝姨的形象可以看到巴尔扎克对社会堕落的深刻揭露。社会的不公正在制造着愤懑、叛逆,也在制造着畸形变态,社会的腐败侵蚀着于洛式的贵族。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于洛男爵为了过上他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光凭政府局长的高薪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无所不用其极,贪污腐败,利用职权提升情人老公的职位,贪污政府采购款,就连巴黎城墙中他也会搜刮出金子来......他变着法儿搞钱的本领是越来越高了。但即使如此也欲壑难填,经济上捉襟见肘,最后身败名裂,仍不移本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贵族的没落是无药可救了。

在《贝姨》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腐败既侵蚀着于洛男爵式的贵族,也侵蚀着贝姨一类的穷人。巴黎时期的贝姨,嫉妒之火已包含着对金钱、权势、虚荣的渴望,从她梦寐以求想当于洛元帅(于洛男爵大哥)夫人中就可以看出。只是因为于洛男爵贪污之事东窗事发,元帅本人觉得这事玷污了家族荣誉,愤而自杀,这一阴谋才未得逞。贝姨在千方百计戕害对手的同时,也使自己陷进了肮脏的泥潭,毒化了自我的灵魂,直至她患病而死。

贝姨是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她也以不公正的手段来对付社会。归根结底贝姨是社会不公正的产物。物必自腐而后虫蠹之,贝姨之类人的存在,只是加速了这个社会的腐朽糜烂。但由于她以不公正的手段来对付社会,违反了程序正义,从而派生出了更多的罪恶。

贝姨是一个“偏执狂”式的人物,她那嫉妒心贯穿始终,成为人物形象的突出标志。贝姨是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反叛与沉沦,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融进了更多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识。一个人如果只有恨而没有爱,就很容易陷入偏执。在很多时候煽动仇恨者,容易玩火自焚,因为只有爱才具有建设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