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魔山》
(2010-06-16 14:01:15)
标签:
魔山汉斯主人公第一次世界大战托马斯.曼德国杂谈 |
《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1929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重要作用。
《魔山》是以瑞士一座著名的国际疗养院为背景的,疗养院里住着各色各样的人物。有刚毅正直,日夜盼望下山回联队的德国军人约阿齐姆,有乐天知命、奢酒成性的荷兰富商明希尔.皮佩尔科,有酷爱自由,不拘小节的俄国女人肖夏太太,有愚昧无知、专爱自吹自擂和卖弄风情的斯特尔夫人,有学识渊博,以人类进步为己任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还有口若悬河、愤世嫉俗的犹太人纳夫塔......我们的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生活在这群人中间,同他们混日子,打交道。
托马斯.曼在这部近75万字的巨著里,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描写了他们颓废腐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指出这些人不但身体上患有痼疾,而思想上也病入膏肓。
用主人公汉斯的话回答说,这座国际疗养院“遐迩闻名。它有一种强有力的性能,显然它能加速新陈代谢,但同时也能增加体重。它能治疗某些潜伏在每个人身上的疾病,尽管开始时,它会对疾病推波助澜。由于对整个有机体起一种刺激和亢奋作用,它促使疾病得到‘欢乐’的爆发。”(见《魔山》第460页)
事实上,《魔山》中的这座国际疗养院就是当时整个欧洲社会病态现象的缩影。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德国人和俄国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对社会是一些多余的人。
主人公是汉堡一名见习工程师,本是以“客人”的身份上山来探望他的表哥约阿希姆的,想不到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一住七年,经受了生活的甜酸苦辣和疗养院里的风风雨雨。
七年里,他学习到许多学校和社会看不到的东西,他研究植物的分类,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疾病和死亡之谜,对人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内省。
本书的内容主要涉及个人的命运及爱情,疾病和死亡等问题,这说明托马斯.曼写这部长篇小说时,已克服了颓废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他的影响,使小说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中可以看出。在《雪》这一节里,主人公在山里遇上暴风雪,作家描绘了一幅充满幻想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当年轻人醒来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了爱和善,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也无疑是作者自己找到的结论。
随着岁月的更迭,在七年中的最后岁月里,山庄疗养院里有一种精神状态在开始蔓延,人们之间暴躁易怒,口出恶言,出现排犹主义倾向,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社会风气使然,疗养院的平和宁静被打破了。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和耶稣会会士纳夫塔两人一直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最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他们终于提出决斗。一声枪响,纳夫塔倒在地上,他自杀了。
七年过去了,生活把主人公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倍感到痛苦和寂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他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七年。于是,他毅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故事以主人公汉斯穿起戎装,在枪林弹雨中,在硝烟弥漫中向前挺进结束。
脱离了“魔山”的主人公汉斯更是来到一个群魔乱舞的罪恶世界,在这全世界死神乱舞的日子里,主人公始终走不出恶魔的手掌,走不出宿命的怪圈。
对于汉斯这样一类的知识分子,作者既指出他们正直、热情、追求光明积极的一面,但也揭露他们的弱点和致命伤。汉斯最后在“为国捐躯”的幌子下,充当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灰,就是他狭隘民族主义世界观受制于军国主义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