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列王纪》中四大悲剧的异同
(2009-10-29 19:01:50)
标签:
大悲剧列王纪国王鲁斯塔姆波斯 |
《列王纪》(又译《王书》)是波斯诗人菲尔多西(940-1020)所创作的一部六万双行的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于十至十一世纪产生在波斯不是偶然的。这部作品乃是伊朗古代丰富的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及阿拉伯人入侵所激起的波斯人的爱国情绪,以及新兴的波斯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它使丰富的古代传说增加了反抗异族侵略的内容及文学色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机。菲尔多西是波斯第一个大诗人,他的重要性正如希腊之荷马一样。
《列王纪》中鲁斯塔姆是波斯保卫祖国、抵御外敌勇士中主要的英雄。菲尔多西这样描写他的主人公:
当你挥舞起你的狼牙大棒,雄师野豹都胆战心慌。
老鹰一见你的利刀出鞘,吓得猎物也从爪中脱掉。
当你向野兽抛出套锁,乌云也阵阵惊恐,血雨纷落。
另一方面,他对专横暴虐的统治者也敢于直言怒斥,警告他们不要忘乎所以,作威作福。虽然鲁斯塔姆这一形象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作者没有把他写成非凡的神明。在歌颂他的英雄业绩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他作为贵族勇士身上的不足之处,如骄傲自负,有时过于残忍等。当然,鲁斯塔姆所处的年代是人类社会的幼年时代,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本人的体能,勇敢和武艺高强是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首要条件。在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乃至到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挤身于英雄好汉的首要条件是武艺高强。这一条件越是远古越强调。自从菲尔多西创作了《列王纪》,鲁斯塔姆就成了伊朗人民所喜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是善良、勇敢和智慧的化身。
菲尔多西《列王纪》中大小精彩的故事有二十个以上,按照伊朗学者莫哲塔比.米诺维的观点,只有这四个故事是悲剧,其余的可称为故事或戏剧。这四个悲剧就是:一、伊拉治的悲剧,二、苏赫拉布的悲剧,三、夏沃什的悲剧,四、埃斯凡迪亚尔的悲剧。
“四大悲剧”中除伊拉治的悲剧外,三个悲剧都与鲁斯塔姆有关,苏赫拉布和埃斯凡迪亚尔都死于鲁斯塔姆之手,而夏沃什则是从小由鲁斯塔姆培养教育长大。
伊拉治是古代国王法里东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两个哥哥认为父王分封国土时有意偏袒伊拉治。面对哥哥们语气强硬的抱怨善良单纯的王子不听父王的劝告,为了消融两个哥哥的仇恨,伊拉治亲自去见他们。他说:我虽然被封为波斯国的国君,但在我眼中江山社稷不值一文。
我愿把王冠印信奉送给你们,只求你们不要对我心怀仇恨。
我与你们没有厮杀争斗的缘由,你们不必因我而悲伤忧愁。
我不希望你们受命运折磨,我愿从此远遁山林把日月度过。
我是三弟,我应敬重兄长,仁爱谦和我时刻不敢或忘。
伊拉治的谦让,并没有感动他那两个铁石心肠的哥哥,反而被两个哥哥杀害。
苏赫拉布是鲁斯塔姆的儿子,但是他出身后未与父亲见过面。苏赫拉布勇敢而骄傲,他第一天打倒鲁斯塔姆之后,竟然放了他,致使第二天死于其手。
夏沃什是国王卡乌斯之子,因拒绝王妃求爱,结怨于王妃。敌国土兰兴兵进犯,他遂乘机请兵拒敌,得胜后,卡乌斯不准言和,逼迫他再战,于是他流落到敌国,终被杀害。
埃斯凡迪亚尔是国王卡什塔斯帕的儿子,他打败敌国土兰,立下战功,按国王的许诺,要求继位。国王借口派他去征讨鲁斯塔姆,致使在搏斗时埃斯凡迪亚尔死于鲁斯塔姆之手。
“四大悲剧”都是年轻人的悲剧。从这四个年轻人惨遭杀害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波斯古代宫廷激烈斗争的血淋淋的画面。
四位悲剧的主人公同是波斯古代贵族青年(三个是王子,苏赫拉布是鲁斯塔姆的儿子),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伊拉治单纯善良,想不到他的两个哥哥会对他下毒手。苏赫拉布勇敢而骄傲。埃斯凡迪亚尔剽悍有余而见识不足,不听别人劝告,迫不及待地要登上王位以致送命。比较起来夏沃什的道路更加曲折,经历更加复杂,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所面临的矛盾也更加激烈,所以他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夏沃什从小在鲁斯塔姆处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返回王宫,其时母亲已死。王妃苏达贝见他高尚儒雅,聪明俊秀,对他产生爱意,设法勾引,但他拒绝王妃苏达贝的挑逗,说明他的头脑是清醒的,他决不越礼而背逆父王。当卡乌斯要惩办苏达贝时,他为她求情,更表现出他的宽大襟怀和深思远虑。他知道国王震怒下作出的决定,日后会后悔而迁怒于他。这样他在土兰敌军犯境之际,请兵拒敌的行动就合情合理了,他决心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在攻占巴尔赫,战胜土兰敌军后,在土兰国王交还占领土地,交出贡物及人质之后,他与敌人签订和约,目的是“永罢刀兵使心灵从仇恨中解脱”。应该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既保卫了祖国,又达到永久和平的崇高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料卡尔斯穷兵黩武,下令把百名人质押往京城,“尽行斩首一个也不准他们走脱”。鲁斯塔姆进京劝说,指出:“此时若催兵再战似有不妥,出尔反尔王子威信受损,背信弃义徒然贻笑于人。”但卡乌斯不听,并撤掉夏沃什军队统帅的职务,以图斯为主帅,重开战端。这时夏沃什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的命令:
父王对我所作所为处处不满,他事事从中掣肘百般刁难。
他悍然下令命我驱军再战,再启战端岂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到这时他的性格发展已经达到顶点。开始他是一位正直的王子,后来他成为一位大军统帅。战胜签订了和约时,我们看到他的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他拒绝了把两国投入一场残酷战争,他抓紧时间在图斯上任之前,做好善后工作。释放了作为人质的百名贵族子弟,以免他们遭到大屠杀的厄运,带走了土兰国王送的钱财礼物,率领了百名亲信,前往土兰避难。这时的夏沃什已是站起来的理想的英雄。在他拒绝执行卡乌斯命令这一点上与埃斯凡迪亚尔形成鲜明对照。埃斯凡迪亚尔明知他父王要征讨鲁斯塔姆是不义之举,但他仍然遵从国王的命令。埃斯凡迪亚尔不听鲁斯塔姆和其他人的劝阻,委曲求全,不过是为自己早日登基为王。因此他的死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而夏沃什在紧要关头则能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路,即使是牺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前程也在所不惜。这时他的命运与崇高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他的行为已不仅仅涉及个人道德操守,而是升华为维护正义与真理的勇敢选择。
夏沃什的悲剧是在于他虽然为了两国人民的和平作出了重大牺牲,土兰国王开始也对他很尊敬,并且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但是民族之间的偏见是不那么容易消除的,特别是敌国之间的偏见。由于皇叔格西伍的挑拨,土兰国王对夏沃什产生了怀疑。以致于采取措施,先下手为强把夏沃什杀害。诗人感叹道:
我反复思量,我苦苦寻觅,寻觅思量也悟不通人情世理。
一个人行为不轨但命运亨通,世理命运都助他作恶行凶。
一个人循规蹈矩一生善良,但却遭灾罹难得不到好的下场。
这也无需悲痛心头切莫笼罩烦愁,世事无常不值得世人为之担忧。
人世不永,它从不佑助世人,过去的已然过去何必悲痛伤心?
祸福顺逆你都应处之泰然,事过之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当然,夏沃什被杀一事造成了严重恶果,遭致波斯国大规模的报复,重开战端,直接导致了土兰国的瓦解。正如夏沃什说道:“今日杀死我,使我受屈含冤,到世界末日,两国都刀兵相见。”夏沃身的悲剧也是两国人民的悲剧。
与年轻勇士相对立的是暴君的形象,暴君是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心胸狭窄,反复无常,好大喜功又猜忌多疑。在《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的故事》中,当鲁斯塔姆了解到受重伤的苏赫拉布是他未见过面的儿子后,马上派人去报告波斯国王卡乌斯向他求药。但国王却担心两个无敌勇士联合起来会威胁他的统治地位。于是便见死不救,拒绝了鲁斯塔姆的要求。他说:
我不忍心见他遭此不幸,因为他赢得了我的尊敬。
但我若把灵丹妙药送到他手中,妙药救了那剽悍勇士的性命,
鲁斯塔姆便不再把你放在眼里,他也肯定会把我置于死地。
既然总有一天他会给我带来灾难,他遭此横祸我何必多管。
埃斯凡迪亚尔是国王卡什塔斯帕的儿子,卡什塔斯帕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不肯让位,反而要他攻打鲁斯塔姆(理由是鲁斯塔姆对自己不敬),这实际上是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因此鲁斯塔姆劝告王子道:
王子呵,听我劝告不能只凭意气,卡什塔斯帕才是你的死敌。
他不愿交给你江山和王位,因此才挑动你与我为仇作对。
让他永远为王,让他永主社稷,让他把王冠伸入乌云带到地狱。
埃斯凡迪亚尔弥留之际才完全认识到“这完全是卡什塔斯帕置我于死地。”
四大悲剧是社会政治悲剧,全都是围绕着争夺王权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四个年轻人都死于他们的亲人之手。从这些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残酷而激烈的王权争夺中,老一代国王及其他统治者的暴虐无道,嗜血凶残,亲子关系脆弱到何等地步。他们为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甚至虐杀自己的亲人而在所不悔。因此,我们应该对权力的嗜血性有足够的认识。
后一篇:在文本面前,作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