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的命运
(2009-06-10 18:31:23)
标签:
宗教《威尼斯商人》犹太人夏洛克英国 |
《威尼斯商人》是一出喜剧,但也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富有悲剧性者。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夏洛克是个可怜的人,他的仇恨代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心理释放,虽然只能给他带来更痛苦的屈辱。
在英国,犹太人所受的迫害丝毫不亚于欧洲大陆任何国家的情形。从1290年起,犹太人就被逐了,直到共和国成立,这禁令才被取消。犹太人因受迫害所以才不敢置产,以防被没收;因不敢置产所以只得收集巨量现金,为了使货币能够保值增值,故往往以放债为业;因以放债为业,故不得不取重利;因此,才有夏洛克这样一个角色。
夏洛克对于商人安东尼奥的仇恨是由来已久的,安东尼奥作为一个有名望有地位的对外贸易商是如何对待夏洛克的,请看以下对话:
夏洛克: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你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你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好,看来现在是您来向我求助了;您跑来见我,您说:“夏洛克,我们要几个钱。”您这样对我说。您把唾沫吐在我的胡子上,好象我是您门口的一条狗:现在您却来问我要钱,我应该怎样对您说呢?.....
安东尼奥:我恨不得再这样骂你、唾你、踢你。......
在本剧中,安东尼奥作为基督徒,他的爱的精神何在?完全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暴发户的嘴脸。
莎士比亚写《威尼斯商人》时不见得一定是想替被压迫的人呼冤,但他由于目睹犹太人所受迫害,深刻揭示了这种社会心理下夏洛克对伪善的基督徒抱有深深的仇恨。从夏洛克身上,我们看到被压迫者一旦得到了报仇雪耻的机会,是如何变本加厉,疯狂刻毒。莎士比亚所表现出的夏洛克仅仅是一个天性厌恶敌人的人,面对着敌人,他刻骨仇恨。如果,他仅仅是为了取得重利的话,那么他会接受数倍于乃至于十倍于三千元的赔偿,但他没接受。他坚持要违约的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正如剧中夏洛克所说:“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真实地道出了夏洛克的心声。
此剧对基督教进行了讽刺,安东尼奥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物,此地有一个合理的问题:安东尼奥何以竟能弄到违约?全威尼斯认识他,尊敬他,然而他的好朋友如此之多,并且又都是富商大贾,应该不难凑出三千两银子救他一命,但是没有人出手襄助,看来,夏洛克看不起他们这类人,也正是看透了这类人的自私,他们除了唱高调,又能有什么作为呢?至剧终,安东尼奥以为沉没了的商船,实际上并没有出事,现已平安到港,但他仍没付那犹太人的三千两银子,他的朋友三千两银子的受益者也没有还他钱。巴萨尼奥作为一个出身高贵的贵族后裔,除了游手好闲,挥霍一空,负债累累外他借钱原是为装体面用的,原是为猎取一位富家的孤女鲍西娅,及其妆奁用的。这个巴萨尼奥完全是一个惟利是图“吃软饭”的小人。
至于罗兰佐,骗取了杰西卡的爱情,怂恿杰西卡偷他父亲夏洛克的钱财外逃,更是一个无耻盗劫的共同犯。
鲍西娅虽然是一个聪明漂亮的才女,在第四幕里,她穿着另法官的长袍,发挥聪明才智,以使安东尼奥得以摆脱夏洛克的契约所规定的骇人听闻的条款的约束——因安东尼奥未按时间归还夏洛克三千块钱要以身上割一磅肉为代价,但是显然最后与夏洛克打交道时没有表现出她先前提倡的那种宽恕品德,而是成了司法不公的帮凶。
而法庭最后的判决明显地有失公正,判决夏洛克犯有谋害公民安东尼奥罪,财产一半划归安东尼奥,还有一半没入公库。而安东尼奥表现的大度只是:
安东尼奥:要是殿下和堂上愿意从宽发落,免于没收他的财产的一半,我就十分满足了;只要能够让我接管他的另一半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他交给最近和他的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可是还要有两个附带的条件:第一,他接受了这样的恩典,必须立即信仰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了以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
公爵:他必须履行这两个条件,否则我就撤消刚才所宣布的赦令。
我认为《威尼斯商人》虽然也有对被压迫犹太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歧视,迎合了当时世俗社会反犹排犹的需要。
夏洛克的反抗,遭至现实社会更大更深重的迫害,他是一个人的战斗,法律并不掌握在他的手中,主流社会随时会作出不利于他的司法解释。结局确实如此,夏洛克再一次成为那些貌似正人君子的唾弃,而且还要拿掉他的钱财,改信基督教,这是对犹太人财产权和宗教信仰粗暴地剥夺,令人发指。
剧中朗斯洛特对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说:
真的,不骗你,父亲的罪恶是要子女承当的,所以我倒真的在替你捏着一把汗呢。我一向喜欢对您说老实话,所以现在我又老老实实把我心里所担忧的事情告诉您,我想,你总免不了下地狱。
在这种反犹排犹浪潮的大环境下,伟大如莎士比亚也不能完全免俗,他把热热闹闹的三对新人(鲍西亚与巴萨尼奥、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罗兰佐与杰西卡)的婚礼建立在犹太商人夏洛克的经济财产、宗教信仰权利被剥夺的基础上。这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德国诗人海涅在评论《威尼斯商人》时说:
我在“德瑞街剧院”观看此剧的时候,在我的包厢后面立着一个面貌灰白而秀丽的不列颠人,到了第四幕临完之际,他竟痛哭起来,叹着气说了好几声:“那个可怜人是受冤抑了!”那个人的脸是有最高贵的希腊风度的,眼睛是大与黑。所以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一双为夏洛克流泪的大黑眼睛。 英国当代学者H.布拉麦尔斯指出:
《威尼斯商人》......要求我们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犹太高利贷者是受基督徒蔑视的合适对象;如果他女儿和基督徒情人私奔,并拿走她父亲的钱包,她将因为这两点而受到恭喜。
同样的,我的心也在为夏洛克不公正的待遇而滴血,夏洛克身上集中体现了犹太民族的苦难。发展到后来,法西斯主义者对犹太民族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看来这种社会阴暗心理是由来已久的,其教训应为全人类牢记。
后一篇:读《24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