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究竟是怎样的活用
(2013-03-20 12:19:23)| 分类: 必修选修 |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究竟是怎样的活用 | |
| 匡积珍
|
|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究竟是怎样的活用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高中《语文》第二册113页),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课文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清楚明白的,但是没有说明句内词语属于哪种活用现象。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活用呢? 畅销于书店流传于学生间的各种版本的助读翻译资料则见仁见智,解释翻译各不相同,现将几种解释说法撮录于此: 1、“鼎”“玉”“金”“珠”看做名词作动词,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看成特殊的动宾形式。解释翻译成“把宝鼎作/铁锅,把美玉作/石头,把金子作/土块,把珍珠作/沙砾”。 2、“铛”“石”“块”“砾”为名词作动词,“鼎”“玉”“金”“珠”为名词作状语。解释成“把宝鼎/当做铁锅,把美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做土块,把珍珠/当做沙砾”。 3、“鼎”“玉”“金”“珠”作主语,“铛”“石”“块”“砾”为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视为主谓结构。解释翻译成“宝鼎/作铁锅,美玉/作石头,金子/作土块,珍珠/作沙砾”。 4、“铛”“石”“块”“砾”为名词意动用法,“鼎”“玉”“金”“珠”则作宾语前置。解释翻译成“以宝鼎为铁锅,以美玉为石头,以金子为土块,以珍珠为沙砾”。 5、把“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看成是“(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的省略形式。 学生手上的资料讲法各异,教材的注解却又避而不谈,教师也见仁见智,各持己见,使学生在求得正确答案的过程中陷入困境;答案究竟孰是孰非,学生更是无所适从。 对这句话究竟该如何解释和翻译?这句话究竟属于哪种词类活用?实际上,上述几种对文意的理解与教材的注释基本一致,差别不大,但是由于对语言结构的不同理解和对朗读停顿的不同划分以及对词类活用特殊句法现象及特征的不同认识,还是导致了对这些句子解释翻译出现一定的差异的情况,特别是出现了对活用现象的不同说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分析,作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的合理一致的说法。 请看下面句子的活用,比较它们的不同用法: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第1句中的两个“乐”,分别处在谓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句中又没有动词,因而可以判定前一个“乐”活用作动词。第2句中“席”、“包”、“囊”,“云”、“响”、“景(“影”)”的后面各有一个动词,构成了对动词的修饰和限制,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第3句中的“瓮牖绳枢”单独看是由四个名词组成的,结构上看并不是并列关系,应该看成“动宾动宾”式的活用,其中的“瓮”和“绳”就是“(以)瓮作(牖),(以)绳系(枢)”的意思,“瓮”和“绳”这两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系住门轴的(穷人家)的子弟,(是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个)被征发戍守边疆的人。 《过秦论》中的“瓮牖绳枢”和《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结构相同,都是四个名词构成的短语,教材对“瓮牖绳枢”的解释是“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把句中的“鼎”“玉”“金”“珠”视作了动词,即名词活用作动词。 经分析比较,与课本教材说法一致而且合理可靠的上述资料的说法只能是第1种。由此可以看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的“鼎”“玉”“金”“珠”应视作名词活用作动词.。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