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旷达情怀的成因
(2012-05-06 23:36: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综合 |
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们看见了一位在命运低谷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大师的旷达情怀。苏轼,这样一位命途多舛的诗人,却屡屡让我们看到他无可抵挡的乐观与洒脱。
他的旷达情怀从何来呢?
一是儒道释思想的影响。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述苏轼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就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也是其旷达人生观的根本所在。
1082年的某一天,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却令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了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所谓“风雨”和“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已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二是大起大落生活的历练。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其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名抒写自己一生被贬谪的经历。
苏轼22岁中进士,人生高潮时曾被司马光任命为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之位。加之才华横溢,声名远扬,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苏东坡是多么的春风得意。而被贬黄州之时,不仅没有好友相慰,而且寄出的信也无一人回复。这种“亲朋无一字”的人间冷暖让万人景仰的大学士苏东坡多么心寒呀!也许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历练,使他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一边是曾经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一边是“竹杖芒鞋”的平民日子。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所以这位大师才会在风风雨雨中不无幽默与潇洒地轻轻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是对人生理性的总结与反思。在苏轼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又感到些些的暖意。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结尾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如此旷达哲思也正是词人在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中提纯、升华、铸就的。
儒道释精神的影响、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深刻的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在逆境中词人仍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对苏轼来说,旷达是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的思想体现——旷达情怀就是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