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教学中的几处质疑

(2012-03-20 00:25:57)
标签:

杂谈

分类: 必修选修

  《劝学》篇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形象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的精确运用,逻辑的严密,语言的精警,都体现了荀子说理雄辩的特色。原文很长,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题展开论述,层次井然,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教材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关键四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参考书(包括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认定,第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位有失偏颇。另外,作为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关于它的译文可以说比比皆是,要给学生讲解此文,自然不会太难。然而,若对照原文直译,文中的几个“而”、“焉”却可能让你处境尴尬。所以,本文试着就第三段话的主题定位及文言虚词“而”、“焉”两字的用法做一下简单的论述。
  
  一、第三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至“善假于物也”)的主题定位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对节选文章的整体感知部分这么认为: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通过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通过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四段则通过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两个班的学生均就第三段话的主题定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结果无非是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应和了课后习题中的观点(即《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论述学习的方法原则是善假于物。为了更好地探寻第二段话的真正内涵所在,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查询了原文(笔者在尊重原文顺序的前提下对个别语段做了细分):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7)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8)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9)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对照原文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劝学》的确不失为一篇逻辑严密的议论性文章。第一段作为文章的中心,作者提出了 “学不可以已”的主要论点,第二段开始分析问题,说明学习(教化)的重要意义,第四段论述学必择乡就士的道理,说明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第五段论述君子要慎其所学,突出学习的方法,第六段说明学习的态度是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要做到专心致志,第七段说明积善(学)必闻,再次突出学习的效用,第八段论述“为学始于诵经,终于读礼”的道理,阐述学习的步骤,第九段则说明“君子之学为己美身,可以为法则”,重在强调学习的态度。如果从大部分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手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看,很显然,第四、五、六段均在强调学习的方法及态度,与第七、八、九段可以整合在一起,正是属于解决问题的板块。但是,第三段的内容到底属于提出问题层面还是分析问题层面的内容呢?我是这样分析的,第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应该是从自身角度指出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味地死读书只能是事倍功半。基于第一句话所处的位置及其包含的深意,我们似乎应该考虑一下它的言外之意:“那么怎样才能在有效的学习中收到好的成效呢?”实际上,这正是学习方法的范畴。之后,作者就形象地运用了自己较为擅长的比喻论证,从“远望、登高、呼喊、行路、渡河”五个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想,善于借助外物应该是学习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好方法吧,所以,笔者认为,第三段话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学习的方法在于善假于物。当然,至于“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的归纳,应该是有失偏颇的,至少不能算主要信息,因此,这段话应该归属于解决问题的第三部分,而不是分析问题的第二部分。实际上,在课文中,作者所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就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真实体现。
  
  二、文言虚词“而”、“焉”在文中用法的解读
  
  (一)“而”字在文中的用法
  “而”作为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在《劝学》一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全文总共出现了16次之多,文中,“而”字大部分的用法我们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其中六处是明显作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出现的,可译为“但是”、“却”,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四句中“而”的用法,都应作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理解。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而”,可以理解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则明显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规律来判定某个虚词的用法,比如排比句式或对偶句式中相同位置出现的同一个虚词,用法通常相同,但是否就千篇一律了呢?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关键时刻,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劝学》文中个别“而”字的用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与同样的一句话,不同人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下面我就其中意见分歧较大的几句逐一进行分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对于这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君子只要多方面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那么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没有过错了。”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并列;《中学语文备课全书》则认为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递进。其他书说法不尽相同,以这两个观点为代表。 笔者认为,“博学”和“日参省乎己”是递进关系,它们有先后关系,不能前后互换。因此,其中的“而”,应该作“而且”理解。而“知明”和“行无过”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因为,它们若作递进看,给人的感觉则是:“知明”的人再前进一步才能“行无过”。若作并列看,“知明”和“行无过”就应该可以互换,但此处明显不能互换。此处的“而”应是表因果关系,“而”当理解为“因而”。全句可翻译为:道德品行好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因而行为也就没有过错了。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来向远处展望,(但后来才知道)比不上登上高处眺望看到的东西多。”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一语文跟我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来向远处望,但不如登到高处看得远呢。” 比较这三个译文,各家对“而”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如果问它单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就会有“表修饰”和“表承接”两种说法。那么,到底怎样理解? 笔者认为,此“而”宜作表修饰的连词理解。因为“跂”和“望”虽然是两个动作,但是它们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方式、形态。如果作承接理解,那么,“跂”的时候就还没有“望”,“望”的时候也就不一定“跂”了。这样和原文意思就有了出入。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其他参考书的译文同它没有大的出入。但是如果要解释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同样要碰到与上一句相同的问题:它是“表承接”还是“表修饰”? 笔者认为,此“而”宜作“表承接”理解。因为“登高”和“招”是两个动作,它们有先后之分,登高的时候不一定招,招的时候,已经登高。
  如果②③两句话中的“而”字都可以明确地判断了,其它相类似句子的意思也就会比较明确了,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与“顺风而呼”两句中的“而”都应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动一下刀子就放下,哪怕是朽木也刻不断;只要坚持刻下去,哪怕最硬的金子和石头,最终也会雕刻成功的。”其他参考书的译文大致相同,在单独解释个别词语时,差不多都是把“而”作为“就”来理解的,但人们在翻译时,总会觉得不连贯,所以常在句中添加一些词语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有人则把第一个“而”作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来翻译,而笔者认为,如果将句中的两个“而”都作“就”字理解,全句并不通顺。其实“而”有时候可以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B.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这句话的“而”能否理解为“如果”呢? 就全句而言,该句应该是由两个假设关系构成的并列复句。译文为:“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那么朽木都不可刻断;如果坚持雕刻不放弃,那么金子和石头也可以雕刻(出艺术品)。”这样的翻译,比起上面的译文是不是更简洁明了了呢?
  
  (二)“焉”在文中的用法
  相对而言,“焉”在文中的出现频率要比“而”低得多,节选的文章,只有在最后一段中出现过三次。但尽管只是简单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句,不同的人还是意见不一的。对于这三句话,很多人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认定这三个“焉”都为句末语气助词“了”的意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的注解就是如此,有的人则认为三个“焉”都应该作为兼词存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但我认为,我们没必要一味地根据句式遵循统一原则,前面两者都涉及到地点、处所之类的状语,可以作为介宾结构的兼词来看待,翻译为“风雨从那里兴起”“蛟龙在那里诞生”,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句,因为没有涉及到地点状语,翻译成句末语气助词“了”可能更恰当。当然,“焉”作为兼词“于之”、“于此”、“于彼”的用法,与原文第五段“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乌鸟焉,醯酸而蚋聚焉”几句话中的5个“焉”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另外,高中语文课文中的这种用法其实也并不少见,比如《五人墓碑记》中“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焉”字的用法就是如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路途中的疑问及探索将是永无止境的,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对它们的思考,在此提出,希大家不吝赐教。
  
  (潘浩特 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