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2014-09-22 06:24:05)
标签: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作恶虽恶不罚

杂谈

分类: 生活感悟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记得蒲松龄《聊斋志异》开宗第一篇《考城隍》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细细想来,这两句话颇有意味,我们不用去考究古人的某种标准,但就今天来说也颇耐玩味。

    如此看来为善为恶岂不在有心和无心之间一样了吗?其实不然,人之所以在世,为善为恶,在不同的人来说是有差异的,善与恶的标准也从来不尽相同,并且与所站的立场,位置,角度有很大的关系,但对大善与大恶态度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本义来讲,你出于本心想做些善事,发自内心,无怨无悔,奖与不奖何异?本就不想作恶,稍不留神,出一点纰漏,一切就此搁置,就象俗语说的好:六十四拜都拜了,就差那一哆嗦,或者叫“功亏一篑”,想来就有些怨,何必罚呢?当然这都是在善的基础来说的。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是的,非鬼既妖,这的的是一个人对世事一切的无耐和另一种方式的抗议罢了。

    换一种思维方式,就今天来说,若此就会招来更多的麻烦和无耐,你有心为善,就现在人看来你讲道德,不图功利和名声,一心为善,有人不说你傻瓜也说你不正常,神经病。例如南方某市林老板施粥,本就是给些农民工和生活无着落的人一口饭,一碗粥,于是乎各种麻烦接踵而来:卫生部门:防疫,健康有证吗?工商部门:你注册了吗?民政局:你师出无门,善出无名。城管:你占道,影响市容。记者:他有作秀的嫌疑。周围饭店:你这不是在砸我们的饭碗吗?。。。。。。就连电视台作了一次节目,也恰恰电视台就缺了一张椅子,林老板还没说完就让他下去了,腾出椅子好给该市的民政局领导。。。。最后在一批精英们滔滔不绝的“辩论”中得出了一个相当完美无暇,无可挑剔的结论:所有人做得都中规中矩,都符合政府的条条框框,唯一就是林老板做得不够完善,他应当把那些前期的工作都作完再行善。。。当然前题是不论花多少时间。。。多少程序。。。多少。。。

    所以不在一个我们认可的平台上,说这些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且不说现在的人们对一些事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就现在人的功利心态来看,如果把这两句话改一下似乎更贴切,更有深意:“无心为善,有善必赏。有心为恶,虽恶难罚”。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附件:

聊斋志异·考城隍(白话/翻译/意译)

 
标签:  

蒲松龄

  

司马少

  

聊斋

  

翻译

  

考城隍

  

教育

分类: 聊齋譯稿
  我姐夫之祖父,宋焘老先生,生前原是县学廪生。
  那一日,宋公骤染怪疾,顿觉心力交瘁,恹恹若绝。迷迷糊糊间,看见一位役卒牵着白颠马,送来一纸牒文,道:“宋先生,且随我赴考场应试。”宋公接下一看,颇觉诧异,道:“考期尚远,主考大人也未到任,何故骤然间竟要考试?”那人听了也不言语,只催促着赶紧动身。宋公无法,只好带病随他而去。
  一路上所见景致都极为陌生,正恍惚间,不觉已进入一座城池,其间繁华有如京师。
  诧叹中不及观览,早已被带入一处衙门,内中房舍华美壮丽,与平时所见,多有不同。
  宋公进前细看,堂上官员十余人,大都面生得很,只有那关帝是庙里常见的。
  而堂前,则设有几案,矮凳,及纸笔两套,有一秀才早已坐在那里了。
  看到这情形,宋公方信传话人并未胡言,果真是接他来考试的。于是过去与那秀才并排坐下。
  不多时,试卷从天而降。接来一看,上题八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两位秀才略一审题,随即运笔如飞,很快写好文章呈了上去。
  宋公文中一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堂上诸位看了传赞不已,乃唤他进前,说道:“河南现缺一位城隍,以先生之才颇称其职,如今且将此城交与先生守护,总算了却一桩大事。”
  宋公闻言,恍然明悉其中道理。无奈家有老母无人照料,骤得为神,自是美事,可怎忍弃老母于不顾。当即哭拜于地,请求诸位上仙,且发慈悲,容他赡养老母直至终其天年,再去赴任。
  堂上为首上仙,深为所动,即刻命人查阅生死簿,得知其母尚有九年阳寿。
  诸神正不知该如何是好。关帝提议,方才共试之秀才,虽不及宋公,却也是仁厚之士,不妨令其姑且代职九年,期满之后,再让宋公接任不迟。诸神听了均无异议,皆赞此法可行。
  为首上仙因而嘱道:“此等要事,本不该推辞,但念你一片孝心,姑且给假九年,期满之后,当复相召。”说完又激励了秀才几句。
  二人听了,跪地叩首,再拜而退。
  秀才送宋公至郊外,以诗赠别,留名长山张某。可惜事后多已忘记,只记得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宋公回到家中,恍惚惊醒,有如梦寤,而身子竟躺在棺椁中——其时已死三天,已然入殓。
  宋母正自悲伤,忽听得棺椁中动静不小,一时转悲为惊,由惊至喜,试探着将其扶出,过了小半天,总算缓过神来,只是对梦中之事颇觉惊奇,未敢轻信,派人到长山打听,不料果有一位张姓秀才于当日死了,惊异之余,也只好信了梦中之事。
  之后过了九年,宋母果如生死簿中所记而死。
  宋公自知假期已满,料理完老母后事,便更衣沐浴,静卧斋中,无病无痛,安然仙逝。
  飘飘然,魂灵脱壳而起,穿门而出,但见门外迎驾车仗早已等候多时。宋公如约随车仗而去。路过其岳丈门前时,曾登堂跪地一拜,只是不曾留下半声言语,堂上众人无不诧异,待要问明事由,他却又已起身离去,派人到他家中询问,方知居然已死。
  宋公原本留下了一份亲笔记录的小传,只可惜后经战乱,早已散佚。
  关于宋老先生,家族中有许多传说,此文乃撮要转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每周欣赏(2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