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理坑 深山里的进士村 20100315

标签:
江西婺源理坑大山里的进士村旅游 |
分类: 足迹 |
清宫邸群沱川理坑,建村于南宁初年,村崐落嵌于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崐古道石梁湍湍流水相映生辉。沿请溪构筑的明清府第如崐工部尚书余懋
学“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天官上崐卿第”、礼科给事中余懋药“都谏第”,副都御史余自崐怡“驾睦堂”、兵部主事余维枢“司马第”等,翘角飞崐檐,“三雕”工艺精湛,图案寓意隽永,被艺术家称为崐获取作灵感的源泉地。但一圈转下来,然后再重复转一圈,所有的老房子都看到了。
而且细细看来,与西递相比较,理坑买东西的少,务"正业"的多;西递小草稀,墙皮剥落的少。虽然理坑相对没有很好的街道格局,但是与周边山水的融合却比西递更高一筹,以前对风水有"一定研究":),在理坑,无论从水口的廊桥、村口的如同手臂的小山,背后的靠山,在远方的高山都让人感到是一片宝地.呵呵,也许正是这种"护"使得理坑没有像西递那样遭受太多的外来的冲击,而避免了家园感觉的失去.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当地人于是作了一定"手脚"来“补拙”:在村口水去的地方,建了一座桥(风水意义上为水口了),另外,在水口和村落中间的河床上,布了一些木条和石碣(?),以此似乎打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达到水"含情默默,一步三回头"的纳气效果
理坑始建于北宋末年,它虽偏居山村一隅,村民们却也好读成风。这个村庄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仕,直到今天,村中还保留着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广州知府余自怡的“驾睦堂”等多处官宅。村口处有一座“理源桥”,桥上刻有“山中邹鲁”、“理学渊源”的字样。这古风十足的儒雅之地,自然能出些真正的读书人。在历史上,理坑共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他们的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
在这之中,共有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理坑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生之乡,一直以来,当地的人们也都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儒家理想。在理坑村边,有一条小溪,每天下午都会有不少妇人在这里洗衣服。河水两侧,可谓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在溪水上方,有一座石桥,名曰“天心桥”,不管何时都有老人在上面对弈、晒太阳。远望这幅画面,充满了恬静的气息。其实,比起村中的那些掌故,我更喜欢眼前这个生活化的理坑。理坑妙就妙在没有多少游客前来打扰,可以让你在闲情散淡中,领略最真实的婺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