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驴队活动 |
三叠-古琴
盘山,峰削壁立,林木葱秀,一年四季,风霜雨雪,景色俱佳,有“京东第一山”之称,与泰山、华山、嵩山、衡山等齐名,清代被列为我国15大名山之一。
盘山文化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通过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距今4000-3000)遗存,如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等夏、商、周时期文物百余件。
宗教文化是盘山文化的重笔。历史上,佛教、道教在盘山交替发展,竞相传播,相互争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蓟县,在盘山东二十里渔山脚下兴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香林寺。到了唐代,这一时期兴建了云罩寺、万松寺、天成寺、天香寺、千像寺、感化寺、上方寺、中盘寺、双峰寺、普济寺、香水寺、白岩寺等10余座寺庙。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使盘山号称72座寺庙,并有乾隆皇帝的替身在盘山出家。这一时期盘山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京东乃至全国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清朝蔡士英《正法禅院修造碑记》载:“古中盘者,京之东五台也。”由此,盘山也就有了“东五台山”之称。这充分肯定了盘山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林寺是盘山诸多寺庙中(除香林寺之外)兴建最早的一个,是蓟县乃至天津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智朴《盘山志》、朱彝尊《日下旧闻》和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均记载:“少林寺,原名法兴寺,传始建于晋魏(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年间。从建寺时间角度来讲,盘山少林寺不晚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从寺庙规模来讲,盘山少林寺建筑宏伟
“寺内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塔高应为46.6米,遗址现存的多宝佛塔,高20米,为明清时期僧人所建。从影响力来讲,盘山少林寺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史称“北少林寺”。
经过两千年的开发与建设,在盘山留下了众多的寺、庙、院、庵、塔、台、轩、亭、桥等古代建筑,据智朴《盘山志》载,盘山共有22寺、2院、29庵、10静室、9庙、5台、5桥、1寨、4亭、2轩、3佛塔、100余骨塔,目前仅存的古佛舍利塔、定光佛舍利塔先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宝佛塔、普照禅师塔等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盘山众多文化建筑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始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竣工的静寄山庄(蓟县境内的乾隆五大行宫之一)。整个山庄,占地六千余亩,分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清代康熙建避暑山庄、雍正建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又一杰作。山庄建成后,清高宗乾隆皇帝驻跸三十余次,清仁宗嘉庆皇帝驻跸七次。嘉庆十五年以后,遂绝巡幸。
道光十一年,裁撤盘山行宫,所有陈设运往避暑山庄,直到清末尚有园宫看守。现仅存遗址。
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寺庙久盛不衰的香火,吸引了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圣宗耶律隆绪、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完颜璟等封建帝王到这里巡游、礼佛进香。清乾隆皇帝还特意在李世民留下的遗迹处,亲笔御题“贞观遗踪”四字,并刻于晾甲石旁崖壁上,作为静寄山庄内八景之一。
乾隆皇帝自乾隆四年始,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慨叹。直到他当上太上皇以后,87岁高龄时,还最后一次登上盘山。乾隆皇帝如此钟情盘山,对全国各地名山来说,恐无出其右者。李靖、戚继光、朱彝尊、高士奇、张廷玉、刘墉、纪晓岚、和珅等文臣武将,陈寿、郦道元、高适、陈子昂、方孝儒、汤显祖、袁宏道、袁中道、徐霞客、孔尚任、洪升、高鄂、魏源等文人墨客,也纷纷登临盘山。
东汉末年,大名士田畴为避战乱隐居盘山,建立井然有序的“世外桃源”。盘山由此也故名田盘山。现今已发现千像寺周围崖壁上,共有佛雕造像124处、535尊。造像中可辨认出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众多形象。
盘山石刻更是随处可见。据统计,目前盘山保存完好、清晰可辨的石刻有224处,其中题字102处,题文22处,题诗120处。在这些石刻中,属乾隆皇帝石刻最多,题诗118处,题文1处,题字12处。在盘山63块名石中,其中有9石为乾隆所御题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