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除夕还给民俗

(2010-02-15 10:29:42)
标签:

祭祀

团圆饭

守岁

民俗

春晚

分类: 情怀

    

http://s12/middle/5d242270x813fe148aa3b&690


 

      除夕是一个既洋溢喜气又充满期待的日子。

    过去,人们格外珍视农历全年最末的这一个晚上。一进入腊月,就基本上放下那些繁重的活计,在享受和激动中为过年做准备,备好过年和正月待客的菜,清洁庭院居室,贴春联,到了除夕这一天,一大家人主要做三件事:祭祀、吃团圆饭和守岁。

    祭祀几乎就是一个共同回忆祖先的仪式,各地的祭祀民风不一,在我所在的贵州,首先是到祖先的坟上“上亮”(点上一枝香烛),厚道的人家还会为那些后代不知所终的孤坟“上亮”,然后在堂屋里为曾祖父以下故去的老人单独敬香烧钱纸,大门、灶上、水井边都要焚香烧钱纸,晚上还要在住宅的外围倒上一些“水饭”,给路过的野鬼“吃”。祭祀完毕,就是燃放鞭炮。

    吃团圆饭很讲究,菜很多,常见的是做二十四碗,但最重要的不是菜多,而是家人团圆,一家人按尊卑秩序围坐,纷纷说吉利话敬酒,弟兄多的,一家一家接着吃年饭,即使平常弟兄妯娌关系不睦,但在过年这一天,大家都笑脸相迎,争先敬老辈的酒,多多说一些祝福小孩的话,似乎过去没发生过什么不快。

    守岁特别注重火旺,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火旺预示旺旺的来年。过去专门为过年守岁准备很多柴火,最好的烧青树,烧的时候有噼噼啪啪的炸声并伴有一阵一阵的火花。守岁不是单调乏味的熬夜,而是在欢快中进行,一家人中有的磕着葵花,老人吧嗒着叶子烟,妇女悠闲地做着女红,大家回忆这一年的喜事,畅想未来的日子,守岁展现的是岁月静好的那一份喜悦。大致到了寅时和卯时交接的时辰,男人们便开门放起鞭炮,正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每一个除夕,都是耐心等候和精心准备的日子,一代又一代相继传承。近三十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按理说更有可能选择个性化的除夕,但自从1984年我国首次在CCTV直播春晚开始,过除夕越来越格式化,看春晚节目成为许多家庭的重头戏,祭祀、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了。腊月里到处是赶路回家的人,今年更出现十万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的壮观景象,但千里迢迢赶到家,绝对不是为了和家人一起看联欢晚会,为的是团圆,为的是享受亲情的温暖。

    作家郭文斌认为民俗是带我们回到“快乐老家”的一个通道,他建议让人们静静地守岁,让灵魂通过安静“回家”,从而寻找到生命最原始的幸福,并希望国家将春晚提前到腊月二十九或者推后到大年初一晚上,把除夕夜留出来,让人们静静地去体味守岁的快乐,让人们全心全意地对时间敬礼。我非常赞同郭文斌先生的观点,只是希望春晚能提前到三天左右,给每一个家庭多留一些准备过除夕的时间,除夕这个日子很金贵,尤其对那些一年在外奔波的人,也许他们在大年初二、三又要辞别亲人踏上新一年的征程。

    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是通过经史子集,也是通过守岁之类这样平凡、细微的传统。把除夕还给民俗,让我们永远保持一份“过闹热年”的集体记忆。

 

    注:图片引自网络,谢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