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根的<<五课掌握高尔夫>>之一:第一课:准备姿势

(2008-10-27 22:27:05)
标签:

体育

 

本.侯根认为,业余球手完全有能力掌握一种可重复的挥杆技术,打破80杆。他花了大量时间专心研究高球基本功,完成“Five Lessons: The Modern Fundamentals of Golf”。这本书成为无数名将的圣经。

 

毋庸置疑,本.侯根的这五课是天底下最好的教案。很多人忽视了这些由实战经验积累形成的智慧,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了解。侯根的五课很翔实和俱全,但大多数细节和关键词没有加以注解。Also, there are a number of crucial points that he omitted(除此,这里面还有一些关键点被省略掉了)。这就太容易被一些球打得不太好的理论者和球友所误解,这里还包括很多教练也不一定能弄明白。这或许需要侯根本人亲自授课或加以点拨一些(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独特技巧才能让别人真正得以恍然大悟!可惜的是,侯根很少(基本上没)对别人说过他的挥杆密秘,直至他于1997年去世。据说,侯根本来也想把他的所有秘笈版权出让给出版商,但出版商们太小气,出价太低。侯根由此不再更多提起他的秘密细节,这使得后来的研究者们众多,但却没有人能说是完全破解了侯根的秘密。

 

事实上,侯根的五课中,除了握杆法说得很清晰之外,别的章节的确属于"点到为止"的。侯根没有对一些关键的细节加以说明,他保守了这些可能是"一点就明"的秘密!这"一点就明"听起来很不科学,但很多绝窍不就是不点不明,经一点明就一通百通吗?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研究侯根挥杆,但又总也说不清楚的原因。我通过观看侯根的挥杆录影并等速裁剪生成他的挥杆分解图,但从这二维的图像中,我们是无法探究出太多秘密的。我读的是企业管理,没读过理工科的高等课程,所以,我不想(或许也无法)用理论去揭开侯根的挥杆秘密。但是,我不想也没本事让本文成为理论。我只想用自己10年不曾间断过的挥杆实战和对挥杆总有所思(哈,自以为是)的一点高球体会去读习侯根的这五课,以下是侯根五课内容(好象翻译得并不是完全的很贴切),其中红色字行是我边读边习而得到的一些感悟。

 

侯根的<<五课掌握高尔夫>>之一:第一课:准备姿势

 

因容量有限,我只能把五课内容分为几个章节收录。握杆法已收录在前一篇博文里,想弄明白侯根的秘密或想打好高尔夫,先正确领悟并握得好球杆再说吧。如果连握杆都不会的"理论家",我想是不够资格谈论高尔夫挥杆的!我的话冲了点,但绝对是大实话,请理解。 

 

基本功

    25年前,我转为职业高尔夫球手,那时我才19岁。我自以为有几分天赋,只要摸爬滚打几下便可以捧得奖杯。结果刚好相反。我已记不清在练习场挥打了多少万颗球,在比赛中打出了成千上万颗球,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两推变三推的意外经历,这是当时连业余球手都不容易犯的错误。我和大多数职业球手一样,总倾向于记住那些打得差的挥杆,而不是打得好的挥杆。每场球总有两三次这样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

 

天赋需要苦练,苦练不等于瞎练。忘记(更别琢磨)打坏的一杆,消除不良的意识及肌肉记忆。我在不经意状态下打了一杆大右曲球后,我以前会再比划几下刚才的动作。我是想弄明白刚才的动作错在哪,这杆大右曲是怎么打出来的,这实际上给自己的挥杆增加了大右曲的意识和肌肉记忆。我想练成大右曲吗?错误!

 

但是,经历了心理和身体的严格训练后,我能控制自己,在比赛的关键时候发挥出高水平来。记得1950年在Merion的一场公开赛最后一天比赛中,最后一洞,我只有打出4杆的小鸟球才能追平第一名,才有可能在加赛中赢得冠军。果岭在200码开外,形状怪异,四周沙坑环绕,果岭落球面略微高抬。本来有些较容易的打法,结果我用2号杆打出了我自认为最得意的一杆,球直接飞向果岭中心的左侧,线路稳定,落在果岭的环上,停在离洞口约40英尺的地方!这对我来说是太理想了,我只用了两推就拿到了小鸟球,平了第一名。这一杆为我在下一天的加赛中捧杯奠定了基础。

 

这里说的就是本.侯根在遭遇车祸16个月后夺冠的那场球。在16个月中,侯根一直没停过做身体的修整手术。这场球是绑着绷带,一路渗血打的。加赛18洞中,侯根打出69杆赢下比赛。我当他是战神并崇拜!


    好汉不提当年勇。刚才我提到那个例子,并不是为了回顾当时我打出那一杆的美妙时刻。在与许多观众的交流中发现,我对打出那一杆的看法和绝大多数观众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观众可能倾向于去炫耀那一杆,因为那是在巨大压力下打出的一杆,是能激励我们的奇迹,因为那一杆是在那个特殊的场合下打出的。但我根本就不这样看,因为我打的那一杆不是那个下午特意为Merion这个球场设计的,而是我从12岁就开始练习打的一杆。总之,参加职业高尔夫比赛,你需要有一套完全可控制的挥杆动作。越有压力,就会发挥得越好。
职业高尔夫和普通高尔夫比赛在许多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好比冰球和网球,它们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职业高尔夫是一种表演性的竞技比赛,他们有自己的荣耀,有自己的快乐,也有上百万美元的奖金。而一般的高尔夫比赛,只是在周末的时间,尽量打出自己的最好成绩,有自己的骄傲,也有自己的欢乐,可能还有一美元的奖励等着。不管是职业还是业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在寻求掌握一种正确的、强有力的、可以重复的挥杆动作。对于任何高尔夫球手来说,如果没有掌握这种正确的可以重复的挥杆,就不可能打好高尔夫。

 

正确的可以重复的挥杆。这句话听起来象是说要练成挥杆机器!细想起来不能笼统理解。因为面对场上千变万化的站位和球位,你不能全身都变成连体机器。我明白为什么有的教练会让学球者坐在椅子上练习挥杆,这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正确的可以重复的挥杆关键是在含腰部以上的如一动作。那么,本.侯根被揭破的长打秘密之一是膝部动作,他也强调这一点而可以认定不假。由此可见,侯根的方向掌控是靠上体的某个部位或上部整体来完成。他靠什么来打准呢?

 

 如何才能摸索并掌握一种可以依靠的挥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的天气,不管是在承受任何压力的情况下,都能让你正常发挥。在过去的25年里,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时是睡觉的时间,去寻找一个答案。我相信我所学习和悟出的,对所有高尔夫球手都将是巨大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制作了这一系列的课程。我并不在这里探讨一种理论。我是通过不断试验和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或者观察一些优秀的球员所做的正确动作,或者是碰巧发现的。我通过不断的试验,检验这些挥杆是否有效。如果有帮助的话,就接纳它,然后去进一步地改善。如果毫无作用的话,就抛弃它。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方法并不可靠,特别是在比赛中,我们可能到后来才抛弃它。我们在不停地探索新的想法和试验老的办法,我们也会测试各种挥杆的变形,直到找到一种最核心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对我来说是完全对的,因为它经得起考验,在各种压力的情况下都有效。简言之,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的教材,是我经过多年的筛选,把我从12岁开始就积累的经验告诉给大家。我12岁时一见到高尔夫运动就喜欢上了它,并把它作为我终生热爱的体育运动。
    我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高尔夫运动是不太难的,一个普通的球手,如果他稍微用心的话,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打出七十几杆,达到一名优秀球手的水平。但绝大多数球手以为自己是打不好长杆的,他们没有这种技巧和协调能力,来打出一个好的挥杆。但是推杆或切杆就完全不一样,一般的球手都认为自己能对付推杆和切杆,他们只需要一个短的挥杆。在我看来他们对自己都太低估了,他们的身体条件允许他们用长杆全挥杆打出一个好的远距离球。一个全挥杆只不过是一个短挥杆的延伸,打好全挥杆,就像任何技术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要学到一种正确的挥杆方式可能比他们想象的要难上十倍。事实上,一旦走在学习高尔夫的正确道路上,所花费的精力要比走在错误道路上少得多。

 

侯根之所以能写出这本五课'高球圣经"绝非仅靠单方面的知识,他的苦练(打完18洞比赛之后,他通常还上练习场击上2000个球),12岁开始磨炼的实战经验及超出其它人的战绩,加上他的不停观察,探索和亲身试验,这足以说明他的"圣经"含金量超凡。侯根经验还有一个别人很难具备的因素,他是研究和设计球具的制作商。没有多少人比他更了解如何去做到"人杆合一"的奥妙!他提到"绝大多数球手以为自己是打不好长杆的,他们没有这种技巧和协调能力来打出一个好的挥杆......在我看来他们对自己都太低估了,他们的身体条件允许他们用长杆全挥杆打出一个好的远距离球......一个全挥杆只不过是一个短挥杆的延伸。"这平淡的一句话又有几个人能仔细去琢磨过并加以尝试练习应用呢?

 

我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人。对有些人来说,有些事情是很难的。在练习场上,我有时非常难受地看到一些人在汗流浃背地挥杆,浪费精力,重复着没有任何改善的错误动作,有时十分之九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可能是多年前他接触到高尔夫时就养成的错误挥杆习惯。这种球手明显是爱好高尔夫球运动的,要不然他怎么还在练习场上流汗呢?我实在看不下去,他的困惑和这种没有任何裨益、没有任何改善的浪费精力,实在让我难受。这样练下去,哪怕练到90岁还是不会有什么改善的,他只能做得越来越差,因为坏习惯会固化到他的挥杆中。我知道成千上万的球手只希望利用高尔夫来锻炼身体,结交朋友。这太好了。但是,在每一个球手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打得越来越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一些思考、一些实践,也需要一些努力。我相信,一个高尔夫球手,如果能做得比较明智的话,他会越来越享受到高尔夫运动所带来的快乐。高尔夫运动中最大的快乐是在不断改善和持续的进步中体验到的。

 

我看到这段文字时很得意!因为我在刚学球时就凑巧而瞎打误撞地应合了祖师爷的训条。我是在今年才去注意本.侯根的,但我在初涉论坛(写博之前2005年)的时候就在网上写了"惊闻瞎练高尔夫的惨事!"和"这是高手秘笈吗?"等练球帖(我写博后也已放到了我的博客里)。现在想来,我能够控制在场上不犯大失误,偶尔神经发作能打出6字头,这恐怕和注意练球质量有关。我宁可不练也绝不瞎练,一练则很认真每一杆。

 

在讲解高尔夫秘诀之前,让我详细地告诉你我们将做些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这本书由五节课组成,每一节课给高尔夫读者介绍一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功,让他们去练习,逐渐熟悉这些基本功。在牢固掌握了这些基本功后,新的基本功可以正确有效地累加进去。如果球手每天用半小时去练习这些基本功并掌握其要领,我相信可以迅速地帮助改善他们的球技和成绩。球技改善的程度可能会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学习和接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这种连续的练习和运用这些基本功,球手可以连续改善他的球技和成绩,结果会超出他的想象。我坚信一般高尔夫球手完全有能力掌握一种可以重复的挥杆技术,可以打破八十杆,只要他逐步学习掌握一小组可重复的动作,而不要企图一下子掌握所有的挥杆秘诀,如果贪快可能会刚学会站位就忘了握杆;或者是刚学会下杆就忘了上杆,以至于正确的和错误的动作混淆在一起,永远也无法掌握稳定一致的挥杆动作。在这五节课中,我们没有试图去介绍高尔夫球运动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没有包含百分之一的内容,因为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课题。我们关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动作已被证明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不是随意想象出来的。这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秘诀。

 

花点功夫,加点耐心再佐于正确的领悟(这一条没人点还真难),"逐步学习掌握一小组可重复的动作,而不要企图一下子掌握所有的挥杆秘诀。"你"完全有能力掌握一种可以重复的挥杆技术"。记住,分开掌握后再去进行组合练习,初时,最好是做空挥练习。我就经常对着击打垫的胶梯反复做击打和收杆练习,因为收杆动作是挥杆轨迹的自然延续,没有顺畅而自在的收杆,你的动作肯定有问题。我们见多了福瑞克等等大牌不同的怪异上杆,但谁能说出有谁的收杆动作不是几近一致?我这句话是绝对在理的。

 

站位和姿势

    高尔夫球中最为奇妙的感受,莫过于球手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跟着自己的感觉打,每一杆的结果都是自己所预期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听天由命,球打得好或不好完全凭运气,之所以打每杆球,完全可以用简单清晰、不容争辩的原因来解释。我们的一些球手对如何打球往往都有自己的理解,一会儿发现这个线索,就测试一下能否利用;一会儿又发现另一个线索,就检验一下是否有结果,等等。这样反复尝试以求发现正确的打法谈何容易,今天看似无比智慧的推理,也许因为其背后有着更深奥的解释,到明天却会发现是死胡同。更有甚者,你可能避开了一条错路,但在下一个岔路口上又误入歧途,在完全清醒前,往往陷于迷茫之中不知所措。或许高球运动唯一的谜就是它拥有诱惑着无数球手的奥妙,让他们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寻求征服高球运动的秘诀。

 

不服和奢念以及追求完美是'高球绿毒"的药根,打球上了瘾又能放弃的人如果不是有不得已的原因,那几乎可以被视为是脆弱和不思进取的人(哈,别砸砖。从人性及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是如此)。这恰恰与毒瘾的诱因相反!很多学球多年却总打不好球的人除了真正不具备任何运动细胞之外,恐怕与"朝思暮想"有关。

 

科学家对高球运动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除非有系统的观测和实验方法,他们很快会陷于迷茫之中。从观测和实验方法来说,每次带上铅笔和笔记本到练习场让我受益菲浅。我可以记录下每次练习的内容,效果如何,收场时停留在什么阶段,以便下次能继续练习。我认为自己已掌握了这项运动的基本功和秘诀,这些经验对许多球手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刚开始打球时,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知道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啊。

http://qkzz.net/images/m/kxycfjz/235849-1.jpg

图中文字是:当打一个标准的5号铁杆时,两脚分开应该和双肩一样宽。
   

在第一课中,我强调,没人能打好高尔夫,除非掌握了正确有力的、可以重复的挥杆。任何稍有协调能力的人,如果稍加留心地学习的话,他/她是完全可以掌握这种技能的。我将其最终归结为,对基本功要“学而时习之”,经常使用,把它变成一种本能,好像走路一样。其实,要学习的基本功或秘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们所教的只是真正的秘诀。关于挥杆唯一的“技术”问题是要解释清楚每一个动作,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其有目的的。

 

侯根的意思很明确,要学习的基本功或秘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挥杆的“技术”和"秘诀"是唯一性的,没有二样。他所教的是真正的秘诀,别人说教的方式可能有点出入,但实际上"万淙归流"没有两样。

 

在所有基本功中,第一是握杆;第二是站位和姿势,简称站姿。对于站姿,许多球手误认为它只是击球前的准备动作,只要瞄准打球方向就可以了。瞄准打球方向只是站位的目的之一,还有一些更重要的目的。一个好的挥杆动作,力量和控制必须协调,而协调的关键是站位。站位必须保证:1)身体在挥杆中要保持平衡;2)让肌肉准备好,能流畅地工作;3)最终效果应该是,在挥杆中积累的所有能量要引导产生最大的控制和力量。当你看到优秀球手开始站位时摆动腿、膝或肩,千万不要误认为这些动作是无用的,或是紧张造成的。这些不必是固定站位的前序动作。球手实际上是试着感觉身上每一个在挥杆中要启用的部位,让其保持平衡和协调,时刻准备开始挥杆。

 

在这里,侯根提到并认可了"瞄准打球方向只是站位的目的之一"。但他却没有祥尽说明如何去用站位来瞄准并牵动全身力量去将球击向目标方向,现实中,我们见到很多"练习场高手"。他们在打垫上总能打出方向和距离都一致的好球,而一旦他们去到场上就找不着北。为什么?很多人说"地不平"呗!错了。在练习场击球,除了站位平坦。主要还因为击球垫是方正的,你站在上面会很容易得到击垫的左侧和前面两条边线为你带来的指示帮助。另外,没有杆数压力之下,你能果敢打出扎实的一杆。到了场上,没有了瞄准参照线,你当然很难确认自己是否已瞄准了。在LPGA赛事中,我们看到不少女球手需要球童站到击球线后面帮助确认双脚站位和杆面是否已瞄准无误。一些球员常用侯根在下面论述的方式瞄准,事实上,球员们双脚站定后,他们总要摇摆几下杆头,这大多是为了预演过杆击球时身体各部位的同步。

侯根的<<五课掌握高尔夫>>之一:第一课:准备姿势

球员们沉低右肩,右肘略弯。此时,微微侧对目标的右胸及右肩和左脚尖才真正显得协调,也让你有了已瞄准好目标的感觉。从侯根在握杆法的这张配图里也看出,象物理学上的几何级数扩散作用一样,高手们的威力是由身体的动作互相牵引,而产生这股力量由身体传播到臂膀,再由臂膀扩散到手上,越传下去威力越大,到了放射出去击球的一刹那就形成一股强悍的爆炸力,而意识传导指挥这股爆炸力的爆点及方向性是通过右胸肌及右臂做为(瞄准及发力)中途站的。当意识上感到下杆过程中因身体失控导致爆点及方向有所偏差时,球手会凭借直觉去用手上动作来辅以修正(很多妙球和臭球都因此而出现)。正因此才有直觉型球手和球感好坏的说法,也又因此才把高尔夫说成是一项心智运动(因为没人这样说过,所以,我也不敢肯定自己是说对了。但我自己的确是这样去感应击球方向的!各位试着打一拳中途变向的右手勾手拳,你或许就能明白我的感受来源了)。

 

当球手走过去站在球边准备击球时,一系列动作是瞬间完成的。当球手从球包里拿出球杆时,他试着感觉一下球杆的重量,手握着球杆,先让杆头的击球面瞄准打击目标,然后让自己向球杆击球面看齐,准备挥杆击球。所有身体部位的调整,包括脚、腿、身体、手臂和手都是同时进行,协调完成的。但是,为了便于讲解,首先从脚的动作开始介绍。

http://qkzz.net/images/m/kxycfjz/235849-2.jpg

 

关于站位的要领和作用的描述,侯根说得很祥尽了。潜心照着试试吧!


首先,站位时两脚应该分开多宽?由于要适合于各种身材的球手,最成熟的答案是,当打一个标准的5号铁杆时,两脚分开应该和双肩一样宽。当使用短铁杆时,两脚分开稍窄;当使用长铁杆或木杆时,两脚站位稍宽。两脚分开太宽会适得其反。两腿分得太宽会让腿关节锁死,腿关节应该保持柔软灵活。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多数球手站位偏窄。我赞成一种稍宽的站位,这可以让球手有一个稳定的下盘来保持控制和平衡。同时,稍宽的站位也不会束缚双肩,比稍窄的站位转动起来更为轻松自如。

你可能注意到,有些近似职业球手水平的人,选择站位时双脚的脚尖指向外侧。我很惊讶他们也能成功。但自从我开始打球的时候,我相信只有一种基本站位——右脚垂直于打击线,而左脚则由垂直于打击线再向左外转动约1/4转(见上图)。“左脚向左外转动约1/4转”可能有些模糊不清。我解释如下:想象一下左脚初始处于垂直于击球线的位置,然后向左外侧转动90度为一转,“1/4转”是指1/4个90度的一转,也即约向左外侧转动22度(如下图示)。

球手采用这种站位,当转动身体挥杆向下击球时,所有力量都指向左脚尖所指的方向,身体会处于很有利的位置上。事实上,只要看看一个优秀球手的站姿,你便可以判定他的瞄准目标方向。大多数职业球手在击球时身体稍稍倾向于目标方向。但是,当看到球手站位双脚尖指向外侧时,你可能会猜想:“他是要往左边打球呢,还是要往右边打?”这样的站位并不能告诉你他的目标方向。

http://qkzz.net/images/m/kxycfjz/235849-3.jpg


    遵照这种基本站位原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深入,这种站位在多方面的作用会日益明显:

 

第一,上杆时,球手能轻松自如地感觉并控制启动上杆所用的肌肉。第二,正确站位能自动控制上杆时胯部能转动的幅度和应该转动的角度。这种站位让胯部转动得足够多,恰到好处,但也应防止其转动过分。假设球手左脚垂直于击球线,没有像上面介绍的转动到应该转动的角度,当胯部转动时(启动点是在胯部右后部位),完全会转过应该转动的最大角度。如果球手右脚外转而不是垂直于击球线,胯部也会转过应该转动的最大角度。

当练习转动胯部时,可采用以下检测点:从正确站位开始,胯部向右充分转动。这时皮带扣应该指向右脚尖,右脚仍垂直于击球方向。但是,若开始站位不正确的话,如前面介绍的那样,胯部可能会向右转动得太过分,皮带扣可能指向与目标相反的击球线方向。

第三,站位也会显著影响下杆的质量。例如,站位时右脚尖向外,球手在下杆、击球、送杆时都很难做到既快速又流畅,这种错误站位会堵塞往前打球的通道。另外,如果站位时左脚不是向外转动1/4转,而是垂直于击球方向,许多动作是很难完成的。我意识到,如果我这样站的话,下杆击球、送杆时,左腿和整个身体的感觉会十分僵硬,下杆时仿佛会感到泰山压顶,而不是轻松流畅、协调地甩向目标方向。但是,如果左脚站位正确,下杆、送杆就会轻松流畅、协调地甩向目标方向。而且还会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

 

几乎所有的高手在打短距离切球时,他们的左脚尖甚至会斜指到45度的位置,这使得转体更协调流畅而充分。侯根说过他的秘密之一"千万不要卡死左膝",这个左脚站位让他能轻易而正常去做到!

 

事实上,像左脚站位这样的细节会或好或坏地严重影响整个挥杆,这本身就是高尔夫的一个奥秘。当然,如果轻描淡写地解释,可以认为是由于人体解剖结构所造成的。身体的肌肉是相互连接的,当使用一条肌肉链上的肌肉时,会启动连接在一起的其它肌肉。在挥杆中,有些肌肉是应该发挥作用的,另一些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例如,球手向后上杆,当过分转动胯部时,此时已无法用正确的身体部位(即胯部回转)来向前打球,他就不得不使用不正确的力量来源(如右肩)来增强打球的力量。一旦使用不正确的力量来源,身体就无法协调,因为使用了不该使用的肌肉就阻止了启动应该使用的肌肉。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培养一个好习惯、正确的肌肉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在挥杆中,身体的部分肌肉运动起来就像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和坏人一样,当情节安排让英雄控制局面时,坏人也就没戏了。

 

站位和站姿正确,这不仅使你能释放有效力量并打出好球,而且,这绝对是能让你避免筋肌受伤的关键。左脚垂直于击球方向时,不仅让许多动作是很难完成,而且,它会扭扛,顶住你向左侧的发力,俗称力量被憋死扭住了。这一来,当你的筋肌扛不住由杆头惯性带来的巨大力量时,你一定会受伤!

 

现在开始介绍手臂该如何做。在挥杆全过程中,其中的一只手臂应该始终伸直,而且是完全伸直的。理由之一是,为了让球杆以最大半径挥动,类似画圆那样,一只手臂应该始终伸直。如果上杆过程中左手弯曲,下杆送杆时右手弯曲,会明显缩短挥杆的半径。挥杆半径越小,杆头经过的距离也就越短,杆头加速的距离也就越短。杆头的速度越快,打球的距离就越远。好比汽车加速一样,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2个街区的速度能有通过5个街区的速度快吗?进一步讲,如果球手的一只手臂始终伸直,杆头画的圆周就会很均匀。让一只手臂始终伸直,球手所练就的可重复挥杆的机会,要比那些每次挥杆手臂略有弯曲、身体配合随圆周变化而不一样的球手要大得多。

 

很多人如果能把球杆当成一根棍子,然后用这根棍子想着去用力打中球而不是将球打出去。那么,很多人能把球打中,而且,再看他们抽打那一棍时,他们基本上都很自然能形成侯根所要求做到的"标准站位"。而一旦让他们握起球杆,想着要把球打飞起来并去到一个目标时。他们就乱了套了!原因在哪?就因为几两重的杆头让他们失聪!他们不知道如何让双手形成一体并用相同的握力去握杆,不知道杆身和手臂不是一条直线而应当存在一定的角度,不知道怎样用形如微翘的手腕去保持杆身和手臂的这个角度。所以,当他们想着确保让杆面回正击中球时,他们不知道用侯根说的"摇摆"去完成上下杆挥击,他们通常是直接用双肘弯曲去举起杆或双臂及手腕僵直地依赖转身去后摆上杆。这导致没有转身或转身过大,最终打不中球或找不到方向。我认为侯根的最大秘密就在"摇摆","压力"和"甩"这几个字上,但他却没有祥尽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说明。怎么去"摇摆","压力"是指什么?如何用意识引导"甩"的时机和怎么把杆"甩中球"并击向目标方向?有几个人明白这些方法和作用?感觉是尼克劳斯明白,老虎明白,但他们不说!各位是否都明白并觉得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所以才不说?难道就我笨吗!

 

我似乎明白了大半(不明白处总怀疑译者用词有误)。在此后会尝试说说"压力"及怎么"摇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