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封建大家族中走出的传奇——张爱玲

标签:
张爱玲人物评论文化 |
分类: 草堂名人谱 |
http://s15/middle/5d2289behc68238e4bf1e&690
随着那本未完成的《异乡记》的小册子的阅读完后,我能找到的张爱玲的作品(除了那本红楼评著《红楼梦魇》外,因为《红楼梦》读的少,想多读几遍熟悉了,再去读这部论著)已经全部读完了。那么也就想说说关于张爱玲的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太生活,绯闻,只说作品。
按照自己的阅读顺序来说说,因为自己读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的那版,所以大体上先读的她的三本中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说实话读的很喜欢但是印象不是很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体会:一天在家中看五六部电影过后可能看得听迷糊的,虽然看的时候很喜欢,但是要是看十几集连续剧的话,几乎所有情节甚至好多的细节都能记得很熟,读短篇小说集也是这样的感觉。但是那些能记住的,可能就是真心的喜欢,真心的觉得好的作品了。提起短篇小说一定要提的就是《倾城之恋》了。里面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写得确实好,爱玲自己也似乎很喜欢,在她的散文里可以看出来。自己说港战后没有使流苏成为一个进步女性……但他们爱情多少是健康的……他们也只能如此(关于《倾城之恋》的散文,原句记不清了,大体如此吧)。我一直以为这是大师与下三滥作家之间的重要差别,三流作家什么都能写,什么结局都可以写。而大师什么都不能写,笔下的人物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命运,无论好坏“只能如此”尽管可能结局都不是自己希望的。这样塑造的形象才是不朽的。爱玲就是如此。
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命名很特别,有些篇名完全像是写意的,如《心经》《易经》《雷峰塔》,还有一些甚至与故事完全无关,有关的倒是讲故事,比如《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焚一炉香,斟一盏茗,来听一段传奇。就感觉好新奇的命名。更多的关于内容方面的,重读的时候会去写一些自己的看法吧,现在就不说了。
真正的长篇小说应该就是《半生缘》一部吧(如果把《雷峰塔》《易经》《小团圆》看做小说体的自传的话)。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部让我喜欢的不得了,记得读《半生缘》的时候是三四个月前,连续的一直读到凌晨4点半天亮了的时候读完了,才放手的。也是我现在为止最喜欢的小说之一。里面的作为恋情交织不尽,曼桢与世钧相爱而最后的悲剧,不爱翠芝而娶了她,叔惠与翠芝暧昧的情愫而最后毫无结果的遗憾,曼璐的悲剧与令人憎恨的给曼桢带来的不幸,读这样的书实在没法在中间停下来。
人们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对里面的经典语录的喜欢成分更大些,不过也确实,好多话说的好感人,好美。比如我喜欢的《半生缘》里面就是佳句频出:比如“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比如那句特别被传诵的,曼桢那封没有写完却依旧别世钧看到了的信:“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比如在残酷有宽容的命运中曼桢与世钧最后的见面的时候,曼桢痛心的说,我们回不去了。读到这儿的时候,心真的会痛一下。
随后,说说爱玲的散文,散文的名声应该不如小说,同时也不是爱玲的创作中心吧,但是依然有可说的,因为从散文可以看到作者的样子,很谦逊,没有那么些锋芒毕露的文坛互骂,被人说多了,才措辞委婉的做一些少量的纠正,更多的时候是不去申辩的。还有就是真诚,对自己的作品也是,从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自己对《倾城之恋》的喜欢,看到读者的认同,感到很高兴,也有只说对自己作品的不喜欢,比如《小艾》根本不想公布的,无奈盗版先出来了,自己也就出了。对于自己的缺点,好恶说得真诚而又好不留情的。还有就是阅读量的广博,看她写《谈读书》更多的是谈人种学,庞大的资料信手拈来,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阅读量与惊人的记忆力啊。
而从我一点没读过张爱玲的作品之前的了解而言,感觉最不被众人所知的就是她的戏剧了。不过确实写的好。她的戏剧是与小说的套路很不同的,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可读性很高,“张爱玲的巨作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小奸小坏’的众生相,这里有他们的笑,他们的爱,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幸福”(引用编辑止庵的评论)所得很贴切,除了两三步以方言写成的,作为北方人的我无法去顺畅的阅读,一部《魂归离恨天》看着有点像《呼啸山庄》外,像《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六月新娘》《小儿女》《一曲难忘》都是我喜欢的,没有豪言壮语,英雄事迹。但是读着十分的过瘾,吸引人。描绘的很生活,就是“众生”。
最后说的就就是成为自传体三部曲的《雷峰塔》《易经》《小团圆》还有没完成的《异乡记》这里面因为先读的《小团圆》可能中间开始读起来印象不是很深,相对来说更喜欢《雷峰塔》和《易经》讲述沈琵琶这个人物从小到香港被日本占了,大学没有读完而回到上海为止的这段故事,写得很细腻。说到细腻,不得不说,在里面除了那些感人的名句外,最吸引人的要说张爱玲对事物,对人的观察,描写,运用意象的细腻贴切,清朝后的民国与新中国的作家中无人可比的。感觉可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了。那种对于描写的细致。太多的我无法记下了,今天在《异乡记》中读到一句很喜欢的算是一个例子吧“天下雨了,毛毛雨,有一下没一下的舔着这世界”感觉就很能让人身上感受到作者经历的那样的雨,形容的言语不多,又细腻无比。
我曾经说读《人间喜剧》可以让自己以一个历史亲历者的样子去体会19世纪的法国。而读张爱玲可能去感受那个动荡的中国的东方之珠,和被殖民的香港,她的小说描绘的都是那时的世界。无论是在新思想的冲击下走出旧世界的进步着,还是保守残缺的没落家族的老顽固,抑或是两方之间发生的矛盾,与隔阂。我们会不理解,对于人物会有那种因为不浪漫,不完美而产生的不喜欢,我就要这样的感觉。但是对于作品却非常的喜爱,很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散文中,也包含了好多,从舞蹈,绘画,那是的衣服样式,娱乐生活,日常状态……
徜徉在作品内,领会着曾经的真实。如果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能有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作品。真的是对历史的安慰,那是一种不涉及政治,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记录。真实的风俗史。好一个张爱玲,好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