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德川家康》
(2012-02-19 17:16: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草堂书馆 |
刚刚不久,才把山冈庄八写的那版长达十三部的《德川家康》读完。想着写下些什么来让自己记住些,同时如果有人看到的话就权当做推荐和分享了。
开始看到《德川家康》时,是因为上面有“柏杨策划”的字样。由《丑陋的中国人》而直到的这个作家,给人一种会从他那里听到实话的感觉,所以就从书店搬回了家,之后,因为毕业,旅游,工作,再考研。所以断断续续的至今才算是粗读了一遍。
柏杨先生给与这部书很高的评价,说中国有两部书可以与《德川家康》相比,一部是《三国演义》,另一部是《资治通鉴》。读了以后感觉很是受用,虽然只是粗读里面的很多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给自己规定的是在5年之后,有了多一些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了,再去重新来读。
全书十三部从家康母亲准备加到三河开始,一直讲到家康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国时代开创了德川幕府,在七十五岁之时在竣河故去这样近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的思想的提出,开始为日本兵乱,中道崩殂。后丰臣秀吉,贫民起家继承总见公信长遗志为统一订下了局面,最后德川家康彻底的完成统一,并为了巩固对一代枭雄伊达政宗的安抚等。
由于战国时期乃是乱世当头,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一个时代,想成功,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为后世所记住,建功立业为首要任务。但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能够突显出了,智慧、胆识、谋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书中各位英雄对于时局的把握,事情的处理,用人识人,外交,内部的管理等等描写,就成了非常宝贵并值得学习的经验。现在没有了曾经的战场,但只是背景不同了。但主要的东西是相通的。这种道理对中国人来说不陌生。就像女贞入关,打仗就是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读,很多里面的内容可能是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面没有,但是因为杜撰的合情合理,有现实意义。可能会被后世所学用。本书同样如此。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就是,山冈庄八先生的文笔。我承认由于看的是中译版,里面有译者的很大功劳,先生的功绩肯定是主要的。同样,由《德川家康》这样的书籍也引发了我们自己的思考,这些似乎是我们民族有些欠缺的地方。那就是对于民族历史的通俗传播很是欠缺。大家一说“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别的朝代呢?可能就知之甚少了。究其原因呢?应该是我们对于历史的通俗化传播做得很是不够。是,如果去书店的话会看到除《三国演义》外几乎各代的演义都有,但是文学水平等各方面没有“三国”的水平高,故鲜有问津之人了。大家知道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典故是从《三国演义》里面知道的,而不是从《三国志》里普及的。“七分史实,三分人事”这就够了。正史也不都是历史的真相吧?还原历史留给学者们,经典大部头留给“专业爱好者”。但是历史文化是需要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这是中国人的标签啊。大众的普及就应该以各种大众易接受的方式来普及。
再回到本书上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好书,通过它了解日本的那个时期不一定更真实,但一定更直接。有日本人写日本,不仅是里面发生的事,其中透过笔端你会了解到那个民族的民族思想中,不可言传的那样一种了解。而这,是从一个个“真实”的事件组成的正史中得不到的。说本书每一段每一行都充满着谋略一点都不过分。事儿是由人组成的事儿,其间可以看到各种现在依旧会发生的情况:自己身处劣势的时候该怎样,得意的时候怎样,怎样交人,怎样识人,与上级与下属个应该如何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记得前些日子妈妈的一个朋友以短信的形式问妈妈一件事儿,后来妈妈给我看了,想听听我的看法也算是对我的一种锻炼。说完后妈妈很同意,而我所说的就是从《德川家康》中读的。这还只是在自己这样一个刚从校门出来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所以,跟自己说,5年以后要重读《德川家康》。
感谢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著作,愿先生九泉之下为能让那么多后生受益得以含笑。谨以此拙文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