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话“劳动教育”
(2022-05-01 07:11:25)| 标签: 劳动节劳动劳动教育教育时评 | 
 
一年一度的劳动节来临了,每每到了这一天,不少的与这个节日的名言就浮现在我的脑海:“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劳动者最年轻”……走过这些年的岁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感悟了很多人生的真谛,我更喜欢这样的一些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语)”“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语)”“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语)”“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语)”“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路遥语)”反复咀嚼这些名人名言,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珍贵与珍稀,“劳动”的伟大和不易,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与紧迫。
今年劳动节的来临,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劳动”和“劳动教育”在国内教育界不断地被提及,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在十天前刚刚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劳动”终于独立门户,被列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在课程方案中,还专门提出了“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等原则性的意见,“劳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时安排,占到了义务教育段九年总课时比例的14%到18%之间,课程方案甚至还提出了学校的机动时间也要主要用来安排“劳动”课程,“劳动”和“劳动教育”真可谓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翻开人类发展史,我们早已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在人类远远脱离动物界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劳动”为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初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发挥了载入史册的伟大作用。同理,“劳动”为我们每一个的成长、进步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让我们从弱小到强大、从愚笨到智慧、从合作到优秀再到卓越,让我们拥有了许许多多想不到的优秀品质和生存本领,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人类的“劳动”,传统的划分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认为:人类的“劳动”至少包括了这样一些类型——单纯的“体力劳动”(或以体力付出为主的“劳动”,如搬运工)、单纯的“脑力劳动”(或以脑力付出为主的“劳动”,如科技人员)、“体脑并存的劳动(即既有体力的付出也有脑力的付出的“劳动”,如学生的学习、音乐指挥的指挥)”、“生理性劳动”。遗憾的是,长时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劳动”在很多时候被人们单纯地理解为、特指为“体力劳动”;如此不合理的理解和特指,却被不少的人们所认同,于是乎,人们每每谈及“劳动”的时候,有意无意地都会指向于“体力劳动”。也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却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我们很多人的梦想中,逐渐地被边缘化、冷漠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承认“劳动”、“体力劳动”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却是十分不乐意地把侧重于“体力劳动”的职业,排斥在了自己选择职业的范围之外。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地在学校课程、校园生活中,被淡漠化、冷漠化、边缘化,校园里原本属于学生自我服务性的一些“劳动”,也出现了用钱让人代劳、或父辈祖辈帮助完成的现象。正是在缺少了基本的“劳动教育”的影响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书包老人帮忙背、上学放学以车代步,工作以后甚至成家之后、只能依靠“外卖”生存的新一代,已经不断地“成长”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很高兴的是,有关方面终于不仅是看到了、而且是看清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终于要出手来开始治理这个问题。正如我国著名作家路遥先生所说的那样:“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劳动教育”是任何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历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种教育。过去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教育学还是社会学,在谈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比较多的都是一些“高大上”的观点,诸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我以为,我们在今后再次讨论“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命题的时候,能否让我们自己从天上回到地上,在“高大上”之外能否补充一点“低小下”的观点与说法,比如能否回到“劳动”和“劳动教育”最根本的作用上,这就是:“劳动”是解决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问题以及发展问题不得不面对的大命题,“劳动教育”是教育引领学生们从小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叶千华先生在“对劳动的认识”一文中关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一句话:“劳动证明我们不懒惰,劳动说明我们不贫穷,劳动表明我们不落后。只要我们想进步、想拥有、想改变,劳动一定能够为我们实现。”
当我们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就一定会发现,无论是你还是我,只要我们还想继续生存下去,就离不开吃饭、走路这一类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劳动”,同样也离不开自我清洁卫生、自我生存服务这一类型的最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我们任何人要想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些、活得更有自我一些,那就在离不开一些基本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离不开诸如学习科学文化、学习劳动技能方面的“脑力劳动”。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劳动”真的不可少,而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的本领的学习和获得,则是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劳动教育”真的很重要,“为学生们扣上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也包括了教给学生们生存与发展必备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我在此,把我心目中的“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介绍一下,这就是“一颗心一股力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即“劳动之心”(包括对“劳动”的敬畏之心、对劳动模范的敬仰之心、对能工巧匠的敬慕之心),“劳动之力”(包括自我生存服务之力、提升自我发展之力、促进社会进步之力),“劳动习惯”(包括把劳动需要转化为劳动欲望之习惯、把基本生存需要转化为劳动方式之习惯),“劳动精神”(包括以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年轻为骄傲,以能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帮助社会为自豪)。
但愿伴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我们的“劳动教育”不再是走过场、走形式,而是真正能够做到“仰望星空有高度,脚踏实地有落点,本领到手有温度,做人做事有厚度”。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