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镇海中学成功之办学思想渊源探析
(2020-06-03 07:45:00)
标签:
镇海中学办学思想县中现象教育自觉教育 |
浙江省镇海中学成功之办学思想渊源探析
镇海中学的持续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她有着厚重的文化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她还有着令人羡慕的办学思想渊源。还在当年镇海中学的前身——“鲲池书院”转为新学的时候,首任校长曹位康先生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这就是:“启智、求敏、治文、博综”;这一合乎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由此奠定了镇海中学高品质的办学定位。
尽管镇海中学在创校之初,就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学思想,更为人们感到庆幸的是,镇海中学教育人很早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一个卓越的学校要想持续地保持高水准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自己的思想与脉搏与时代一起律动。因此,很多年以来,镇海中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一直不是僵化的、固步自封的,而是一直都是自觉地以“与时代俱进”为己任,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坚定地遵循着自己的初心在走着教育之路,不断地探索、持续地创新。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学校在吴国平校长的带领下,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伴随着学校前进的步伐,先后数次调整完善着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学校的办学越来越接近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接近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的世纪,吴国平校长在认真学习、梳理镇海中学历史上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在2001年底提出了新世纪镇海中学的第一个办学理念,这就是:“立足现代教育、张弘扬传统文化、融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从这一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镇海中学进入新世纪的办学依旧是重视了文化和教育的“根”的一脉相承,这就是他们十分重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自己学校上千年积淀下来思想和文化。同时,他们期待自己的学校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应当站在历史的潮头,这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立足点”,世界的、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并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在其一生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注意到了世界教育和中国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痼疾”——“科学主义”占据了教育几乎全部的舞台,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所以,他们明确地提出了“融铸人文精神”的目标与要求。他们清晰地意识到:21世纪是一个人类逐步走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教育所培养的人必须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基于这种认识,他们的育人目标直接落到了“培育世界公民”上。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应当说是属于领导时代发展潮流的。
经过三年的艰辛的努力,更是经过三年对于时代教育发展脉搏的梳理、认识和把握,在2004年,镇海中学在三年前提出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补充和修订,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当我们现在沉下心来,回望当时的历史情境,我们就一定会发现:镇海中学人在前行的路上,十分敏锐地发现了当时国内外的教育界都在呼唤教育向着自身的本质属性、本真的“回归”,呼唤重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教育的主动权和自身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他们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事实上,这也是镇海中学教育人对于当时世界上已经被彻底公认的“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这一学说的进一步理解和完整的认识。同时,根据党和国家适时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战略性的要求,他们给出的回答就是——“满足家长期望”。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镇海中学教育人对于自身的发展追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这就是:“教育——追求自觉的境界”,引导并帮助老师们追求有境界的生活,当我看到镇海中学教育人在中国教育界比较早地提出如此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幸福人生的目标时,我真的为他们深感骄傲和自豪。
从2006年开始,浙江高中教育界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有着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任何一所学校理应主动回应这样的要求。镇海中学教育人给出的回应,最为主要的就是把办学理念中的育人目标做了重要的修订;他们明确地提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促进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的育人目标。如此地改变,一方面说明镇海中学教育人已经具有了“文化自觉”“教育自觉”的意识,他们在第一时间就对时代发展的需要给出了属于他们富有个性的回应;另一方面说明镇海中学教育人充分地注意到了学生们所存在的先天的后天的各种差异和多种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同时结合他们学校的生源、师资都已经走到了一个“高点”,因而他们提出的是促进学生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差异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在他们这里获得了全新的诠释。
2011年,这是一个对于镇海中学的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难以忘怀的重要的年头。这一年,镇海中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的华诞。如此的重要节点,对于教育发展时刻保持着高度敏感性的镇海中学教育人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时刻。他们再一次地梳理、总结了自己学校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梳理总结了新学办学以来一百年学校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梳理和总结了时代发展对于教育的需要,以及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的迫切要求,他们提出了“梓材荫泽、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梓材荫泽”,这句话与学校校内的自然人文地理切切相关,也与学校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上百年的教育传承息息相应。在镇海中学校园内,有一座不算高不算大的小山,名为:“梓荫山”。这座山,面积不大,只有3300平方米左右;山不高,海拔高仅12米。这座坐落在镇海中学校园内的小山,有着近千年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名士对它魂牵梦绕,许多文人为它热情讴歌。该山山名“梓荫”,据说是取“梓材荫泽”的意思。“梓材”来自《尚书·梓材》,意谓从政应该像梓人(工匠)治材作器一样考究;“荫泽”,包含着荫庇学子、源远流长的深意。“追求卓越”这句话,则与镇海中学当时整个学校发展水平的优秀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校需要进一步的新的突破有关。当时的镇海中学无论是整个办学水平、还是评价高中办学成就最为重要的指标——升学率(重点升学率、一流大学升学率),都已经在整个浙江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准,甚至在华东地区、在全国一流中学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学校。有了这样稳定的优秀状态,一个学校很自然地追求,那就是:“从优秀到卓越”。由此可见,“追求卓越”是学校发展自然生成的又一个重大目标,又一个新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思想。
在百年校庆刚刚落幕的时候,镇海中学教育人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校友,聆听着众多校友们成长、奋斗的故事,回味着镇海中学百年奋斗、百年辉煌的灿烂历史,远望着学校和教育在今天、在未来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他们深深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学校内的每一个人——学生、家长、教师、职员、工人,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自己的学业、职业、事业的追求中,“芝麻开花节节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最终都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顺理成章,他们在百年校庆以后,又向学生们、教师们、职工们、世人们,提出了自己新的追求,这就是:“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教育是对人的成全”,这是一种把教育者的生命姿态、工作姿态进一步放低的表现,这其中呈现出镇海中学教育人与众不同的担当精神和人文情怀,展示着他们对人对己高度地负责的意识和思想,呈现出他们对国家、对时代、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种全新的生命审美姿态。“教育是对人的成全”,这是镇海中学教育人再一次自觉主动地向着教育本真的回归,向着人性的回归,它充分地表明着,镇海中学的教育人在今后前进的路上,将会继续地不断地拓展学校教育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与完善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和行为体系,不断完善“高水平基础+高水平差异发展”学校课程体系,不断拓展学生、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时空,不断地加强对校内外资源的开拓和整合,藉此营造健康的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创造良好的师生校园生活体验;最终将不仅要成全学生们一个个的高分,更要成全镇海中学师生们的高素质,成全一个个社会最需要的、家庭最需要的、人类社会最需要的“美好的人”。
镇海中学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不断地与时俱进,成全了镇海中学教育人自身的教育高效果、教育高境界,成全了镇海中学教育人自身的教育幸福;更是很好地成全了就读于镇海中学的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成全了一代又一代学子背后的家庭以及他们长大后所组成的自己的家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