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石滩的水声我香香的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起床站在二楼的阳台才发现,这里也像重庆一样,成了雾镇。老陈和老伴已经在一楼的平台上打扫卫生了,我趴在阳台上担心地问老陈,“今天还能坐小船到对面的山上看石刻吗?”老陈安慰我说不用急,雾一会儿就会散了,船他已经帮我找好了,等我从他女儿家回来就出发。
镇子上今早热闹了许多,因为是赶场日,大部分人都出来采购东东。我沿着石阶上上下下边走边吃着一种镇上的小吃,忘了叫什么名字了,粽子叶包着糯米做的米团团,不知道米团团里放了些什么,绿绿的,淡淡的甜味,还不错。
看看河边这雾,都快九点了。





本打算先来小陈这里,又担心看石刻的时间不够,最后还是决定先游河看石刻,再到小陈的祠堂。赵氏祠堂的门口有一排大缸,小陈说这不仅放酒,还放酱油醋。小陈说当年他父亲因为喜欢古东东,就花了几万块钱买下了三分之一的祠堂,另外的三分之二祠堂被买家拆掉盖了新房,所以这也是镇上仅存的部分赵氏祠堂了,荣昌县08年还立了一块碑牌,标明这里是县文物保护单位。多亏了老陈一家让这部分祠堂保留了下来。


这里存放的古床雕刻的更加精致。由于地方所限,没办法拍出整床,这是床的上半部分。

这是下半部分。在马未都先生的书里讲过这叫拔步床。

从侧面看。精巧设计的喜字。

更加繁复的设计。

侧面看看。





圆弧屋顶上的雕刻,背面上的花饰在文革时期被磨平。

我边看边拍,小陈详细地跟我介绍了这些床的年代及所用的材料,但本人对它随感兴趣,但没有研究,也就不敢妄加评论。最后,小陈当我是自家人一样道出了她的苦恼,一方面每年维护的费用不低,另外她又不想让当地政府投资插手祠堂的事情,所以她思来想后,决定把这些古床出售,问我有没有马未都先生的电话。因为当地通信还不是很发达,小陈不能上网,我叫小陈放心,留下电话,等我回上海查好马先生的电话再告诉她。在这里我也帮小陈吆喝一声,如果你对古床感兴趣,想收藏,我可以把她的联系办法告诉你,不收中介费的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