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石钟山命名之争议说起

(2017-11-02 10:44:05)
标签:

苏东坡

石钟山记

命名之争

分类: 我悟我思故我在(散文随笔)
从石钟山命名之争议说起

苏浙生




http://s15/mw690/001HKbo3zy7fucSaoXk4e&690苏东坡所说的石穴孔罅,微波入焉,声如洪钟

         石钟山坐落在九江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早在晋朝时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蓍《水经》中就提到它了:“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之口有石钟山焉。”这座海拔仅61米的小山头,谈不上奇峰异景,千百年来,之所以引起文墨客的兴趣, 乃在于“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最早解释石钟山命名来历的是南北朝时代的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中说,此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振)浪,水石相搏(击),声如洪(大)钟”,所以叫石钟山。可是,到了唐代,有个洛阳人叫李渤的,到石钟山游览后,却对郦道元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辩驳说,如果按照郦道元的解释,那末凡是临近河流的山峰,都会有水石相击声,岂不是都可以用“石钟”来冠名了吗?李渤在石钟山南边的临水处,发现两块大石头,用鼓槌敲击它,南面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面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他觉得奇怪,便问船夫这是什么石头,船夫答曰是“石钟”。李渤恍然大悟,原来石钟山是因为这两块石头而得名的。于是他写了一篇《辩石钟山记》,目的是修订前人的谬误,让后人知道山名的真实来由。

        哪知李渤的结论,后来又遭到了宋代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先生的嘲笑。他认为,郦道元的说法固然值得怀疑,但李渤的“扣石得声”的说法更加不可信。因为,敲击上去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而独独这座山以“石钟”为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东坡借送长子苏迈赴任的机会,父子俩月夜乘小船游于石钟山的绝壁之下,进行实地考察。阴森怪异的山景,令人心悸魄动,他俩正想回去,忽然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形容钟声哄亮)如钟鼓不绝”,细细观察,原来山下到处都是石穴裂缝,微波涌入,澎湃作声,有如钟鼓。当小船回港时,又发现水流中心有一块可坐百人的大石头,中间是空的,又多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激发出“窾坎镗鞳”(击物声与钟鼓声)之声,与先前的“噌吰”之声互相呼应,简直如同奏乐了。苏东坡哑然失笑道,古代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的确没有欺骗我们啊!

        苏东坡将自己探访石钟山的经过、见闻、石钟山得名之由以及自己的感想,写成了一篇《石钟山记》,文章最后就事论理地指出:凡事如果不眼见亲闻,怎么可以主观地断定其有无呢?郦道元的说法原本没错,只是记载不够详细,而李渤拿了斧头在石头上东敲敲西敲敲的,还自以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不是太浅陋太可笑了吗?此文一出,石钟山从此声誉雀起,知名度大大高了起来。前来游览与题字的人陆续不绝,以至于石钟山成了旅游胜地。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了《古文观止》,文末有编注者这样的赞语:“世人不晓石钟山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苏东坡)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快目。”

        按常情揆度,苏东坡乃文坛泰斗,又亲自作过实地调查,石钟山的命名疑案,至此总该一言九鼎,掩卷论定了吧?不,出乎意料,苏东坡的游记,反而更加激起了后人的游览与考证兴趣。千百年来,到石钟山的,几乎都要发表一通高见,对苏东坡说法,或附和赞同,或否定反对。

    例如,苏东坡游石钟山后的81年,也就是公元1167年,南宋的周必大(宋孝宗时曾拜右丞相),也写过一篇《石钟山记》。他到石钟山攀援而上,找到了一块阔丈余的大石,果然扣击有声,而试击它石,则别无声响,所以他认为唐代李渤的说法未必没有根据。

       清初蔡士瑛(顺治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的《石钟山记》中,除引用了郦道元的注释外,还介绍了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一是此山的“山体上锐下广,形如覆钟”;二是“兹山之石,扣之铿然,有金声也,故名。”而他自己又驾一小船,仿效苏东坡溯洄于上石钟山与下石钟山,亲耳听到了江波吞吐于深壑幽岩之间而发出的钟磐之声,由此他深服苏东坡的说法,言之有理。

       然而,清代雍正时的文人周准,却认为苏东坡所见,“犹有知之未尽”的地方。他游历石钟山后,又撰文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这座山“石质轻清,又复中空多窍,所以风水相值,独锵锵若金奏”,不然,沿江一带壁立千仞的山峰有的是,微波都可以涌入隙洞,为什么独独这座山才有“窾坎镗鞳”之声呢?

 后来,连近代赫赫有名的那个曾国藩,也卷入了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争论里了。在“北风吹雨,萧然有秋意”的一天,他与彭雪琴一起来到石钟山,寻到一个石洞进去,洞广竟有数十丈。他由此断言,这座山的中间是空,山的整体形状像一口腹中空空的“钟”,所以才叫它石钟山。曾国藩最后还顺笔一剌说:“东坡叹李渤之陋(浅陋),不知东坡亦陋也。”

 必须指出 ,苏东坡虽然在《石钟山记》中,提出了“求实”的主张,但他也只是乘小船在绝壁下探访了一下而已,并没有到山上作全面深入的考察,他对于石钟山命名的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是最正确的结论。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答案”,恐怕一时也还难以稽考定论,也许历代文人学者所说的都各有其一定的道理,也许最初原本不过是山民樵夫随口一叫,以至相沿成俗而已。现在看来,破解这一谜团或许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但有意思的倒是,千百年来居然有这么多人前去游历考察,写出一篇篇游记,各抒已见,质疑辩驳,这不是表明了古人做学问的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吗?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启发,除了凡事不盲从,不主观臆断,应注重实地访查外,还有一个就是:遇事应该多问问“为什么”,要勇于刨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寻找事物的根源,这是一种十分重要而有益的研究方法。

       然而,重要的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又偏偏不大善于问“为什么”呢?是因为拙于才识而糊涂无知?是因为习惯于盲从而迷信权威或书本?是因为容易满足于浅尝辄止而不求甚解?是因为喜欢坐而论道而缺乏实践探索精神?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是乐于做思想的懒汉,而不肯多动脑筋?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石钟山的命名疑案对我们确实是有许多启发的。

  (后记: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课堂上给莘莘学子讲解过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所以对石钟山印象特别深。今年1025日,我与老友曹炳兄来到九江湖口的石钟山,也曾扣石聆声,也曾乘船驰过山下绝壁,虽然对于石钟山的命名来由,完全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毕竟也算到此一游,能够一慰平生宿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石钟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