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浙生
苏浙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58
  • 关注人气: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卡夫卡故居

(2008-11-12 11:23:18)
标签:

变形记

黄金巷

现代文学

皇宫

卡夫卡

布拉格

分类: 浪迹天涯总是情(游记)

寻访卡夫卡故居

 苏浙生

寻访卡夫卡故居           寻访卡夫卡故居

 

     “卡夫卡”这个名字,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进入我国读者视线的。记得初读他的小说《变形记》时,第一感觉是震惊:如此的新奇独特而又如此的尖锐深刻!后来渐渐知道,卡夫卡乃西方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形形色色的欧美现代文学流派一直崇其为“先辈”,奉其为“圭臬”。因此,我在应文汇出版社之约,撰写《影响历史的100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将他的《变形记》遴选入内。没想到的是,该书出版15年后的今天,我竟有幸来到卡夫卡的故乡——捷克首都布拉格,我当然绝不会错过寻访其故居的好机会。

    那天下午,我没有随导游去参观旧皇宫与总统府,而是独自前往宫外寻访一条偏僻小巷:黄金巷。此巷原是16世纪宫廷炼金工匠们的宿舍,一溜不起眼的低矮小平房,因卡夫卡故居坐落在巷内22号而名扬四海。

故居是一间红瓦蓝墙的小屋,墙上有Kafka的字样,现已改为卡夫卡书店了。屋内统共一间逼仄的小室,书架环壁而立。这屋子太小了,前后三步,左右五步,除了床桌,放不下任何家具!这屋子太矮了,矮到一伸手就触摸到了天花板!1916年到1917年,卡夫卡就蜷缩在这间压抑窄小的蜗居里写作。据说,那部神秘荒诞而又惊心动魄的《变形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我在故居内徘徊,拍照,又选购了几张印有卡夫卡头像的明信片、书签,才转身而出。门外,来自各国的游客正纷纷对着故居拍照,拍完了的便静静地凝视片刻,然后带着肃穆的神情走进小屋。我忽然想,这间蜗居与相邻的皇宫,其魅力是何等的不同:人们参观巍峨皇宫,只是去赞赏精美华丽的建筑,而朝拜这间陋室,则是来凭吊一颗忧郁与孤独的灵魂。

    整条石巷不长,其余的十来间小屋,都是出售手工艺品的小商店,下午6点就关门了,唯独22号卡夫卡故居一直开到晚上8点。

    布拉格的卡夫卡故居,还有一处,那是靠近旧城广场的一幢老楼房,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在这儿。大楼外墙拐角处,挂有他的青铜头像,昭示着此楼的“特殊身价”。听说,楼前的小广场也命名为卡夫卡广场了。

    现在的卡夫卡,已经成为捷克与布拉格的骄傲。为了顺应世界众多游客对卡夫卡的热爱与向往,最近又新建了卡夫卡博物馆。购票入内,还不准拍照。我以为必有珍贵的遗物之类,哪知除了少量图片、手稿及当年布拉格旧日风光资料片外,什么都没有,我微微有些失望。

    不过,望着墙上卡夫卡那双忧郁而深邃的眼睛,默然中似也推测到了其中的原由。小职员卡夫卡活着时,默默无闻,从来没人注意过他。1924年贫病去世,才41岁。尽管上世纪50年代,他的声誉日隆,已被欧美文坛尊为现代文学大师,甚至与但丁、歌德、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但苏联与东欧文坛却一直将他视为西方腐朽文化的代表而批判之。一个本就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死后又遭到长期的漠视与排斥,还会保存多少遗物遗迹呢?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历史常常这样: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里,除了少数幸运者,人类的英华巨擘几乎都得遭灾罹难,贫寒困苦,命乖运蹇……然而这些巨匠大师心不旁骛,执着创作,终究能以其不朽的作品,光耀史册,永被后人追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