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左宗棠故居——柳庄

标签:
左宗棠故居旅游 |
分类: 散文随笔 |
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中国文协湖南分会几位负责人的陪同下冒雨驱车来到湘阴市左宗棠故居柳庄参观。
左宗棠——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
晚清重臣左宗棠,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于18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曾先后担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恪靖侯,为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等。
左宗棠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十九岁求学于湖南名儒贺熙龄,一年后乡试中榜,后投身仕途,官居兵部郎中、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他严守御"外患"与除"内忧"的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上慰宸辰,下安百姓,振刷纲纪,济时匡世"的途径,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在他的一生中,既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积极一面,又有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极一面。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据中国文协湖南分会主席讲,左宗棠出生时住在湘阴的一个湖州上,父亲去世后便跟随母亲到安化陶澍家做家教,几年下来积攒了三百多光洋,于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湘阴,但没有找到自己出生时的湖州小屋,因为他和母亲离开后,小屋在发大水的时候被洪水冲走了。从小被洪水淹怕了的左宗棠于是带着母亲远离水边寻觅到了一个群山环绕的山村,他花费不少光洋将村庄买下,并种上自己喜欢的柳树,且命名这个小山村为柳庄。现在留存于世的柳庄,便是左宗棠用自己讲学赚的钱购买土地建造的。
当时左宗棠自号“湘上农人”,躬耕垅亩达有8年之久。加上出仕以后,回湘探亲,祭祖,先后在此居住18年。蛰居时的左宗棠,于“萧闲沉寂之时”,除了躬耕,义赈,兴办义学外,特别注重读书、著书,留下《朴存阁农书》等传世。在柳庄的潜居研习,是左宗棠以后发展的基础,在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其势汹汹,左宗棠在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左宗棠在炮火中缝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讲,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人民起义的刽子手,而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而言,他又是一位忠于朝廷的忠臣。不过我之敬仰左宗棠,该是因为他收复新疆有功,他为今天中国版图的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左宗棠为捍卫祖国西北边疆,确保新疆留在中国版图立下了巨大功绩。如今,修缮一新的左宗棠故居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的风景名胜。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垂暮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
占中国版图达六分之一的新疆,之所以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中兴清朝的名臣---左宗棠!
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
左宗棠生活的时代,清朝经过鸦片战争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日之将夕,悲风骤起”。军队腐败,灾害频发,贪官横行,民变四起。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1864年,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个军官阿古柏趁新疆内乱,带兵侵入了新疆,先后占领了喀什喀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到1870年秋,攻占达坂城、吐鲁番、乌鲁木齐、玛纳斯,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沙俄也趁机侵占了新疆伊犁。
在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毅然承担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他这样说:“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决不能告老还乡,我决不能不管。我一定要和这个入侵的强盗干到底!”但当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决反对出兵收复新疆,李鸿章认为,新疆就是失去了,于朝廷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就算是收回新疆了,也不过是多了几千里的无用不毛之地,反而增加了朝廷的负担。(看来把李鸿章定为卖国贼确实没有冤枉他,历史是公正的。)左宗棠针锋相对,力排众议,他认为“海防”、“塞防”同等重要,新疆断不可失。当时的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统领大军出玉门关,收复新疆。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西征的军费来。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外债,而且是高利贷,那也得借,左宗棠知道如果不借,军队就无法出关,就无法收复新疆。最后,左宗棠借外债500万两,朝廷出300万两,海关出200万,凑了1000万两银子的军费。
于是左宗棠整顿军务,筹粮筹运,筹集了四千万斤粮食,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匹骡马,29000峰骆驼。1876年4月,左宗棠统率着大部分由湘军组成的七万多西征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雄师亲住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在那尚属冷兵器的时代,我们可以想像那是何等壮观的行军场面!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左宗棠常自比为诸葛亮,从左宗棠用兵新疆的战略战术来看,他是深得诸葛亮用兵之道的。
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进兵新疆很顺利,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至1877年底收复了南北疆。接下来左宗棠面临的就是要收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这时的左宗棠已是年近70,而且因军务的繁忙,常咳血于营帐。他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充分的准备,抬着棺材,指挥大军兵分三路,抱着战死疆场的决心,誓死要收复伊犁。这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在当时被誉为“中国人的气质”。
前一篇:有些相逢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