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世纪欧洲戏剧表演特征(2)

(2009-03-05 11:11:08)
标签:

宗教

信仰

戏剧表演

比拉特

欧洲

文化

分类: 话剧地图链接全库

中世纪欧洲戏剧表演特征(2)

礼拜仪式剧

普及范围非常广,从俄罗斯到斯堪的纳维亚,到南部意大利,都有它的影响。但上演最多的地区则是法兰西和日耳曼。在西班牙(除了在800年左右获得解放的北部地区以外),穆斯林的占领阻碍了戏剧的传播。虽然保留下来的礼拜仪式剧的剧目非常之多,但不要忘记,一个教堂在一年之内上演戏剧的机会最多也就是一两次而已,更有许多教堂从未演过戏剧。虽然戏剧正处在复苏的过程中,但在几乎所有地方,它还都是罕见的。

在不同的地区,礼拜仪式剧的篇幅长短和繁简程度也大不相同。现存的最简单的作品产生于十五世纪,而有些结构复杂、词藻华美的作品却写于十一世纪。因而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模式可循。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随着新的段落的不断添入,剧作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但这不一定合乎事实;极有可能在戏剧表演的欲望刚被接受时,就产生了结构复杂的剧作。

现存最早、搬演最多的故事是关于三马利探访基督墓穴,相关的剧本超过了四百个。最复杂的复活节戏剧出现在十三世纪。其中有一部是在德国的克罗斯特纽堡(Klosterneuberg)发现的,它包括以下段落:在基督下葬后,犹太人的高级祭司请求比拉特(Pilate)派人在墓边守灵;比拉特同意了,祭司领着一队罗马士兵来到坟墓,并给了他们钱;当士兵正在墓边守卫时,一个天使出现,把他们打翻在地;三马利停在一个卖香料的货摊前,买了油膏,然后向墓地出发,到得那里,她们发现基督已经升天;士兵也苏醒过来,把消息报告给祭司,祭司向他们行贿,要他们宣布尸体是被人偷了;马利·抹大拉把消息告诉了彼得和约翰,他们迅速来到墓地;马利·抹大拉遇见乔装成园丁的基督;基督由两名天使引领着来到地狱门,他奋力打开地狱门,把被囚的灵魂都释放出来;三马利和使徒们宣告基督复活。除了一些事件外,这部戏剧只有大约二百行对话。但与大多数礼拜仪式剧相比,它已经是长的了。 

耶稣受难的刑罚场面很少在剧中出现。相关情节的戏剧只有极少量保留到现在。最早的是意大利蒙特卡西诺(Montecssino)的一部戏。它从犹大背叛基督开始,一直写到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现存的剧本看,它有十二场戏(320行对话),但显然有些场次已经佚失了。《Carmina Burana》中还保存着两部受难剧,这是在德国的本笃会隐修院中发现的一部十三世纪的戏剧和诗歌手稿选集。最长的剧本包含有基督生平中的若干事件,剧本结束都是在受难之后,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正是许多复活节戏剧开始的情节。 

除了复活节之外,圣诞节是上演戏剧最多的一个节日。但是,描写基督降生的戏剧却很少,即使有也很简单。另一方面,却有很多描写三国王的戏剧(上演于每年的一月六日),其中一部分包含希律王的残暴和杀害婴孩的情节。另有一些专门描写这个“杀人魔王”的戏剧,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上演。

圣诞节期间另一类受欢迎的戏剧是预言剧。与其他礼拜仪式剧不同的是,预言剧的来源不是圣经故事,而是五世纪和六世纪的布道(中世纪一直认为这些布道出于圣奥古斯丁笔下,这并不准确),这些布道企图证明犹太人有罪,因为他们错误地召唤他们自己的预言家与基督做下了交易。(这句话必须查证《圣经》中的有关故事)在现存的这类戏剧中,角色的数量有的只有两个,有的却多达二十八个,有的还出现了维吉尔和西比尔这类异教人物。这类基督教戏剧大多数都很短,并且只在教会日历的指定日期上演。只有一个在《Carmina Burana》发现的作品,将所有的基督故事都编进了一部戏剧中。

虽然复活节和圣诞节演剧在数量上已占据绝对多数,但其他的戏剧演出也还是从圣经故事中取材:拉撒路的复活、圣保罗的皈依、聪明修女和傻修女、圣灵降临、以撒和利百加、约瑟和他的弟兄们、但以理在狮子洞,还有关于圣母玛丽亚生平的各种故事。其中最复杂的戏剧是作于十二世纪的敌基督(Antichrist)的故事,它的故事是基于这样一个预言:在基督复活之前,一个骗子将会出现,他企图改变基督的使命。这个戏中出现的场景包含了所有的已知世界,而战斗场面和其他复杂段落也非常之多,所以有学者认为它根本不可能上演过。

3.愚人节

虽然教堂里的大部分演出都是正经而虔诚的,但一个插科打诨的滑稽因子也随着圣诞节一起潜入了某些戏剧中。在圣诞节期间,有几天是分配给承担教会服务的小兄弟会修士的,他们负责筹划全城的游行,常常还搜集礼品甚至索取报偿。圣史蒂芬节(12月26日)就是专为教堂助祭设立的,圣婴节(12月28日)就是为唱诗班的孩子们设立的,还有割礼节(1与1日或1月6日、1月13日),是为副助祭而设立的。

这些节庆中的一项——副助祭的狂欢(通称“愚人节”)对喜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节日的魅力在于它颠覆了人和事物的正常状态,允许身份较低的教士嘲弄身份较高的牧师,可以拿教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定开玩笑。其中不少内容都使人想起原先异教的节日。许多学者认为愚人节与异教徒的祭祀仪式有关。在愚人节,主持宗教仪式的教士可以不按钟点敲钟,唱歌可以跑调,可以身着异服、头戴面具,可以把布丁、沙司甚至旧鞋子当作香炉——当然,不一定非如此不可。愚人节是在“愚人主教”的主持下进行的,他在节庆期间被授予了教会的权力。这种庆祝活动起于何时,现在我们已经不清楚,但在十二世纪末,它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曾有人想取消愚人节的活动,结果似乎并不成功,直到十六世纪才终于不再举行这个节庆。愚人节总是伴随着许多狂欢活动,其中一部分经过了批准。有时戏剧业也作为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一些滑稽表演和喜剧因素也许就是通过这个渠道潜入了礼拜仪式剧当中。虽然喜剧的全面发展还有待于戏剧与礼拜仪式完全分离,但愚人节无疑影响了戏剧在宗教剧和世俗剧中的发展进程。

唱诗班男童的庆典通常称为“男童主教节”(Feast of the Boy Bishop),它也包含了一些在愚人节当中所看到的颠覆形式,但它的表现形式要平和得多,有限得多。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它没有激起太多的反感;当另一方面,它对戏剧的影响也小得多。

到1300年,礼拜仪式剧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教堂空间所能允许的极限,因此,戏剧开始在教堂的大门之外寻找出路。虽然此后三百年间仍有礼拜仪式剧在教堂里上演,但它一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这个阶段的非礼拜仪式剧却已开始了革新。

4.方言宗教剧 

要确认戏剧演出中每一项变革的最初出现时间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冗长的方言宗教剧在十四世纪后期就已经存在了。从1350年到1550年,中世纪戏剧达到了顶峰。我们关于中世纪戏剧的知识大多来自十五世纪后期尤其是十六世纪,因为现存的大部分资料都是从这两个年代保留下来的。方言宗教剧在这个时期遍及整个西欧。 

在中世纪的许多时候,英伦诸岛的127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戏剧演出,但只有少量的剧本保存下来。现存的剧本大多属于以下四个轮回剧中的一部分:约克(48出戏)、彻斯特(24出戏)、威克菲尔德(有时也称唐利城戏剧,32出戏)、N城戏剧(地点不详,42出戏)。最后这个轮回剧是由三组不同的戏剧构成的,这三组戏剧可能从未在一处演出过。通常认为这四组轮回剧只不过是英国的代表,但是上演过这些数目庞大的剧目的城市能得到确认的只有12个。显然,许多城市根本没有出现过轮回剧。

英国最早的轮回剧可以追溯到1357年;其余的显然都是十五世纪的作品。这些作品到十六世纪中叶仍在上演。在轮回剧的整个历史中,许多剧本都被改写过,既有新的剧本不断增补,又有旧的剧本被删除。因而,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其质量就相差很远。现存的轮回剧剧本的面貌仍保留着它们在某个时间上演时的真实面貌。除了这些轮回剧之外,英伦三岛保留下来的还有十部英语戏剧和三部康沃尔方言剧。

现存的法语戏剧比英语戏剧要多得多,其内部的体式差别也很大,有的很短小,有的需要连续二十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演完。它们在剧情时间上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大多数只演到耶稣受难和复活;而不像大多数英语戏剧,动辄从创世纪一直演到末日审判。在德国境内,有戏剧表演的城市主要是法兰克福、马格德堡、Tergensee、Lucerne、Alsfeld、Donaueschingen(多瑙兴根?)、Villengen(菲灵根?)和Bozen等等。西班牙的方言宗教剧也十分丰富。在意大利,典型的虔诚戏剧名叫ludi,它是由十三世纪的忏悔和鞭挞运动发展而来的。Jacopore da Todi(1236-1306)写过九十多部ludi。Ludi的最初形式基本上是叙述式,后来演变成为戏剧式;它包含合唱部分,这是它区别于其后来者祝圣演出(sacre rappresentazioni)的一个标志。后者很像其他的欧洲宗教剧,在佛罗伦萨十分流行。别的国家的宗教戏剧虽然不像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瑞士那般流行,但从未上演过宗教剧的国家则没有。

宗教剧的长度和取材范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素材却是相同的:《圣经》中根据上帝的意愿而出现的世界秩序、外典和次经、关于圣经人物和圣徒的传说、教会神父的作品、布道讲演集。所以,中世纪戏剧无论写于何处,故事的出处都是相同的。

剧中故事极少考虑到情节线索清晰或因果关系明确。它们都是片断式的,很少考虑到如何将短剧之间的缝隙弥合起来,使冗长的轮回剧构成一个更大的有机体。这种松散结构也许并不令中世纪观众为难,因为他们相信每个事件的背后都是上帝的意志在主宰。剧中也很少体现出精确的时间先后观念,如人们经常提到的,把圣经人物同与它们相隔好几代人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并非罕见。但是,对中世纪观众而言,时间的存在只是通向永恒的一个简短的序言,将过去的时间变短只是为了使人物当代化,并使剧中所负载的观念得到强化。

宗教剧还把程式化与现实性相混淆。程式化表现在押运的诗行对话中,表现在图解性的动作中,表现在戏楼布景中,性格刻划也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但在遇到表现超自然力的非凡事件时,则更多地采用逼真的幻觉手法,目的是增加这些超自然现象的可信性。这些写实性的场景服务于两个目的:以逼真的艺术手法强化观众的宗教信念;将戏剧场景和中世纪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出了基本的宗教目的之外,许多戏剧还延伸出一些喜剧性场景,通常包含凶神、恶棍、愚人等人物。大部分喜剧片断展示的都是人性的弱点,将人性弱点与上帝的圣训这一更高的行为准则相对照,这样,它们就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戏剧的教化目的,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戏剧的娱乐效果。

和大多数中世纪艺术家一样,宗教剧的作者大多数已不可考。那些能找到对应剧作家的大多是法国戏剧。让·博德尔,《圣·尼古拉戏剧》(1200)的作者;卢特贝,《特奥菲勒奇迹剧》(1261)的作者;阿诺尔·戈勒邦,《感伤的神秘剧》(1450)的作者;让·米歇尔,另一部感伤剧(1486)的作者,这部戏编入了戈勒邦剧本中的一些片断。(1501年在蒙斯上演的感伤剧是根据戈勒邦和米歇尔的原作加以改编并扩充的一部作品)。米歇尔的感伤剧出版于1490年,出版之后就非常流行,到1542年就已再版过十四次。戈勒邦(与其兄弟西蒙一道)被认为是《使徒行传》(1452-1478)的作者,据说这部戏在1536年在布尔热上演时花了40天的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