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在凤翔(一)

(2010-01-21 20:15:40)
标签:

杂谈

    位于凤翔县城东关,距离古城东门只二三十步。古称“饮凤池”。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一池清澈的水。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宋仁宗嘉佑六年(1601)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作游玩之所,建“君子”、“宛在”二亭。改名东湖,与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苏轼有诗云:“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凤翔东湖是美名满三秦、佳景传四方的一所古园林。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  
    凤翔东湖占地16 公顷,分内、外湖两部分,亭、台、楼、轩主要分布在内湖。东湖沿湖的中心区“古饮凤池”月门而进,以两段石桥,一条花径,三方沙洲为限,把湖划分为南、北、中三个连续空间。亭、台罗列其间,布局十分典雅。各有特色的“断桥亭”、“君子亭”、“小娇亭”、“春风亭”、“鸳鸯亭”、“会景堂”彩绘绚烂,景色宜人。湖西南岸有“望苏亭”。东岸有东坡在此洗过“天石砚”的“洗砚亭”;有藏春色于古树花丛中的“来雨轩”;有拔地凌空的“一览亭”,拾级而上,极目四望,雍野风光,尽收眼底。北岸的“苏公祠”内有名传古今的“喜雨亭”、“凌虚台”,还珍藏着东坡的真迹竹、兰、菊、梅画及墨迹石刻多种,其运笔挺拔,构思超俗,令人神驰。外湖的山庄、曲桥正在修葺中。东湖每值仲春,游人如织。柳絮纷飞犹如雪花扑面,东湖柳遂名传遐迩,位列凤翔“三奇”之首。清初大诗人王士祯(号渔洋)咏东湖诗云:“复有东湖约,来当暮春时。湖似郎官好,名因学士传”。这是他对东湖的高度评价。  
    随着对外开放,振兴凤翔,东湖这颗朗朗明星,已吸引着国内外的佳宾贵客联翩而至,吊古观今,陶醉于美的巡礼中。天东湖整修得更加美丽,已成为人们休息游览的胜地。湖中有游艇,供人乘坐,山光水色,堤柳池荷中,可一览这西北的“江南园林”。

    凤翔在夏代以前称雍川,唐代时改为凤翔府。
    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周文王元年,有凤凰在此地饮水,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北原时,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周喜爱饮凤池,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并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周湖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又改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苏东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称姊妹湖。
    苏东坡修筑的凤翔东湖,既给东湖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
    现在,东湖有景点二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
    凤翔有三绝:姑娘手、西凤酒、东湖柳。凤翔素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
    东湖大门:东湖北大门创修已久,建国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县人民政府决议恢复修建东湖北大门。经省内外多位专家考证研讨,以宋代建筑风格恢复。当时的陕西省省长李庆伟为东湖北大门题写了匾牌。
    凤翔有三绝:姑娘手(凤翔享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西凤酒、东湖柳。首先看到的是这棵左公柳(慈禧太后的爱将),左公,即清代“中兴名将”,左宗棠、左家棠西御沙伐入侵,运征凯旋途经凤翔,在此休整,曾游览东湖,在湖岸栽植柳树数千株,人称“左公柳”。这些柳树经过几个世纪的沧桑变化,所剩已经不多。现存的左公柳两人难以合接。
    由右往左,东湖北门:就是功德牌坊,创修于公元1519年,当时我国园林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北门是必备之景。时任凤翔知府的王仁,为完备东湖园林景色,创修了牌坊,并亲笔题写了“东湖静影”四字牌匾。在北门之左,有个张口吐水的石龙头,叫“苍石螭”,这是东湖水流的源头。苏东坡“东湖”诗中写的“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腹中过,胡为月眈之”的苍石螭,就指的是它。
    函陨石: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陨石坠落凤翔府城内,苏东坡修东湖后,人们因为这块陨石极象凤凰翘首之势,就将这块陨石移置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一个景观。
    断桥亭:断桥亭初创在宋代之后。因为苏东坡四十六岁时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断桥亭”,后世人为经念苏东坡,也在凤翔东湖内修建了“断桥亭”。
    君子亭:君子亭为苏东坡所创修。为什么要给亭取名“君子”呢?这里还有几个典故。
   

    远在宋代之前,东湖之中就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又有“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亭子修好之后,他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
    荷花又称莲花。在古人眼里,莲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苏东坡同时成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说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苏东坡亭子修成,使“亭已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笱,百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给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宛在亭也为苏东坡创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伟业在《宛在亭记》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诗也。
诗经秦凤中有一首诗:“蒹葭(间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这首诗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
    春风亭:春风亭是清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创修。取名春风亭,是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如过春风,给凤翔人民带来了春风一般的温暖。
    在明、清时代,春风亭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宴宾会友的地方。在这里摆桌酒席招好友同饮,或由此登上小舟,荡漾于湖心,确是一桩乐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风亭荡舟,成为当时游历东别有用心的一桩胜事。南来北往来这里游历的诗人墨客,也给东别有用心留下了许多脍多炙人口的诗句。宛在亭玩月,是东湖一大盛景。
    鸳鸯亭:鸳鸯亭是清周海十年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委托而创建,取义在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道。因而后人就修了这座亭子,纪念他们夫妇。
    会景堂:原址在凤翔南溪,创建颇早,原名会景亭,创建人和具体创建时间都无法考证。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将此亭向西迁移。清光绪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炜将会景亭迁入东湖,并改名为“会景堂”。会景堂是东湖一大胜迹,因它的堂式建筑形式,成为文人墨客饮酒畅怀,宴友会宾的好地方。
    一览亭:一览亭在东湖东岸,是东湖景点中最高的建筑。可观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近可观雍城全景,俯可瞰东湖全貌,尚逢暑天一蹬此亭,则凉风习习,酷热顿消,实为游人骓足览胜的好地方。一览亭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为当时知府白维清创修。
    沧浪桥:沧浪亭位于内、外二湖的连接处。旧有石桥,1991年重修。因内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阴雨连绵,内湖水涨,溢向外湖,桥下水声沧浪,形成瀑布。将此桥名为“沧浪桥”。
    望苏亭:凤翔是苏东坡为官的第一个地方。他虽然只在凤翔当了三年签书判官,但却兴利除弊,为凤翔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令凤翔人民世代受益,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也世代不减。1935年,凤翔县保安大队贾宗谊,在湖的西岸创修了望苏亭,以此来寄托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进行了重修。
    喜雨亭:喜雨亭是东湖最为有名的景点之一,为苏东坡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为什么要用“喜雨”两字作为亭的名字,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
    关中地区的春旱由来已久。宋嘉佑七年春,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出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平日不雨则无禾”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喜雨这迁入东湖之后,成为游湖人的必揽之胜,必看之景。
    凌虚台: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逢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
    苏公祠:据清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碑记载,苏东坡离开凤翔后,“后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兴废叠作”。而现存的“苏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且有台湾故宫藏画展,实为游人赏玩瞻仰的好地方。
    台湾故宫画展:在苏公祠,展出有辗转从台湾回到内地的故宫国画精品七十三同,皆是出自宋、明、清名家国手的作品。这些作品原珍藏于北京故宫,日寇侵华以后,这批画被运到四川重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一并将这些国宝运至台湾。有凤翔纸坛镇高王寺村人马锡俊移住台湾,得到了部分作品。开放以后,马先生回家探亲,向家乡捐赠七十三幅,装贴展览于凤翔东湖。
    聚贤厅:聚贤厅修建于1989年,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进行苏轼研究的会议地。因苏东坡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因而名之,同时又念“贤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全国苏轼研讨会就在这里召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