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发射升空,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次登上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绕地球飞行一周后返回地面。加加林的壮举实现了自古以来人类飞天的梦想,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使人类能够从一个新视角对宇宙及其生活的星球有了更好的了解。
2011年4月7日,在纪念人类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之际,联合国举行了一个与其相关的图片展。同时,联大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4月12日定为“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并强调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应确保外层空间的和平利用。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展开了空前的太空竞赛。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外层空间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外层空间是除陆地、海洋、天空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大领域。
1959年,联合国成立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制定有关太空活动的法律框架,同时还致力于加强国际空间技术的研究,并促进国际合作。
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6年,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各国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即《外层空间条约》。条约规定,无论一个国家经济或科学发展程度如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任何国家不能将外空据为己有;各缔约国应把宇航员视为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在宇航员发生意外、遇难、或在另一缔约国境内、公海紧急降落等情况下,各缔约国应向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1969年,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
此后,联合国又通过了四个有关规范外层空间的国际公约,另外还通过了5项相关原则,为国际社会在管理外层空间问题上提供了政策框架。
1993年,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以及作为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共16个国家决定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转入全面使用至今。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决策实施和不断推进的。1986年,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被明确纳入“863计划”。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1999年11月20日,长征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首次访问太空。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由此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
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
2016年10月17日,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升空。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2021年,我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首次突破40次;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天问一号”探火、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发射均取得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