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本《关公》读后
(2018-03-16 07:17:53)
标签:
关羽晋剧历史文化 |
以关公为主要人物的戏曲,全国各个剧种都很多,据不完全搜集有《桃园结义》《斩华雄》《斩颜良》《白猿教刀》《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汉津口》《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走麦城》等等,几乎包含了《三国演义》前半部故事的全过程。我省还有新创作的蒲剧《关公与貂蝉》、晋剧《关羽斩子》等。关羽的形象是蕴含了儒家思想的全部内容的,正如作者在申报该剧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汇报之中提到的“关羽身上体现的忠义仁勇信,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民族性格的塑造需要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待人以诚”的崇高思想,这也是千百年来关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共同敬仰的原因所在。但是在一台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戏曲节目中,不可能将这位从古至今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搬到舞台上,而要根据我们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来进行取舍。编剧在他的创作阐述中也明确的表达了这个观点。从目前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来说,我觉得是基本达到这个目的的。全剧加上序幕、尾声和六场戏,包含了关云长一生的各个时段,也是观众最熟悉和最希望了解的关羽故事。“桃园结义”、“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赤壁大战”直到“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全了关羽的人格完整性。从第一场徐州之战后,刘备兄弟三人失散,张飞在古城做了县官,刘备投奔袁绍,关羽不知他们下落,为保护甘、糜两位夫人,不得不与曹操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开始,将关羽的故事展开,也是关云长在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华章,编剧从此情节入手的确是比较高的起点。剧本对这些情节的表现都很细致,完全是从关羽已有的性格出发安排戏剧情节和戏剧情境的。可以说是“详而不繁,简而不单”,完全都是为塑造关羽的突出性格服务的。
剧本虽说已经比较完整,但是也有些情节需要探讨。既然编剧是要反映和集中体现关羽的“忠”、“义”、“仁”、“勇”、“信”,让人们在感知历史、敬畏英雄中,以忠义的精神来报国,以诚信的精神来修身,以仁勇的精神来护佑苍生,那就应该在这些方面集中体现关羽的行为和思想。这也是贯穿《关公》全剧的主题思想,应该在剧本中把这个主题思想做为主线。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在第四场把曹操的《短歌行》做为关羽假装喝醉的思想基础,因为这首表现曹操个人思想意识的诗歌同关羽是联系不起来的,反倒使观众误认为关羽和曹操也同样有这样的思想追求,其实并不合适。更何况曹操的《短歌行》中的深深忧虑,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后内外交困的背景之下,创作时间是在建安十四年到十五年期间。面对赤壁打败的危机,曹操祭起了过去的法宝,重待人才,以新人才替代旧人才,希望那些醉心富贵的大臣们,与自己一道,投身建立曹魏政权的洪流中去,做出新的功绩。而“赤壁大战”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剧本的第五场。我们说历史剧可以进行艺术虚构,特别是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但是对大的历史事件最好尊重历史,不能把曹操“赤壁大战”之后的诗放在之前,因为这首《短歌行》太出名了。如果我们纯粹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来构思剧本倒也罢了,反正都是艺术虚构,但是这里用了曹操真实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短歌行》,那就要严谨一些。这首诗是反映不了作者为关羽塑造的性格特征的,所以是不理想的,应该引起注意。
剧本是到“华容道义释曹操”之后结束的,编剧的意图是要把华容道看似错误的做法给予关羽更高层次的理想塑造,但是由于没有在前面情节之中进行铺垫,这种“拔高”的人为痕迹太重。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当时刘备势单力孤,他固然需要连吴以抗曹,同时也需要借曹操以牵制东吴,迫使其与己联合。一旦曹操被杀,那末,以曹操为核心的刚刚建立起来新北方势力必将迅速土崩瓦解,东吴将一枝独秀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此,刘备将无立足之地更遑论“霸业”。所以,在那个时候,曹操是杀不得的。既然如此,干脆不捉就是了,何必又捉又放多此一举呢?其实不然,不捉曹,天下就只知曹操、孙权而不知刘备,只有捉曹,才能显示刘备的实力,才能使孙权认识到刘备是一支不可忽视颇具实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成孙刘两家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这些情节都是对诸葛亮智谋的塑造而编排的。
需要说明的是,“捉放曹”这个任务为何只有关羽才能完成,是因为虽然张飞、赵云也都具备捉曹的实力,但只有关羽既有捉曹的能力又有放曹的理由——即可以假借报恩而放曹。如果让张或赵捉曹又放曹,那刘备的野心就会昭然若揭于天下了。“华容道捉放曹”既大振了刘备的声威、进一步巩固了孙、刘两家的统一战线,又让关羽彻底还清了曹操的人情债,还成全了关羽的“忠义”之名,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真实的华容道历史事件和《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完全不同的,和关羽也没有关系。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罗贯中利用这段情节,放在了关羽身上,实质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而不是完全为了关羽的。我们的剧本为了塑造更加高大的关羽,“讲忠义靠仁勇拼杀疆场,保蜀汉立足稳鼎立三方”和“但愿得天下从此无战乱,但愿得江山永固民安康!”也可以把这种积极的思想内容赋予关羽,但是必须在前面的剧情中为关羽进行铺垫,如此一来就不是这个剧本篇幅所能完成的任务了。没有进行完善的铺垫,贸然的给予关羽这样的积极思维,对人物塑造就显得太突兀,也使得全剧的高潮高不起来,使艺术观赏性打了折扣。
剧本里出现关汉卿也应该商榷一下。关汉卿有关关羽最著名的作品是《单刀会》,是描写吴国鲁肃为了索取荆州设宴邀请关羽,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关汉卿歌颂了忠心耿耿维护汉家事业的关羽,谴责了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鲁肃;还有一部戏《西蜀梦》是通过关、张的阴魂托梦刘备,要求他起兵报仇,突出了关、张虽死犹生的气概,谴责了见死不救、卖身求荣的奸佞小人。关汉卿是元代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明代人,成书也是在明代。而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于晋朝。我觉得这些作者和关羽的历史或者演义故事有关,但是和我们现在的新编历史故事《关羽》关系不大,而且在剧情上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如将其删除。没有关汉卿的出现,丝毫不影响剧本的主题立意和人物塑造。
另外,剧本既然是要准备让以武凌云为主演的晋剧演出,就必须按照晋剧板腔体唱腔的要求来写唱词。遗憾的是剧本大部分的唱词韵脚和平仄都是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这将会给二度创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比如第一场关羽的唱词“一霎时人仰马翻旌旗乱(仄),一瞬间乌云压城城沦陷(仄)。一阵风万丈豪情化云烟(平),一声喊纵使英雄也枉然(平)。”“言前”韵脚对,但平仄不对。开头我以为是这段韵辙不对,结果后面发现许多唱词都不符合板腔体的要求,甚至曲牌体的规范也达不到。有些勉强可以做为歌词,但是也不合适。还有些不仅韵辙不准,上下句平仄也不分。比如第二场关羽和嫂嫂的唱段,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这个剧本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关羽故事的戏剧情境,尽管还有各种各样可以引起争议的情节,但是基础放在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完全可以编写出一部与众不同的“三国关羽”的故事奉献给观众,使武凌云能够依靠这个演出平台,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为广大戏曲观众和山西晋剧事业放射出崭新的光芒。
所提意见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2018年3月15日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