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诡异、光线黯淡、人影飘忽,再加上不伦不类的铜钱头,拍得“神乎其神”的新《红楼梦》被外界讽为“鬼片”。本应该是一部唯美的戏为何要如此吊诡?秦可卿扮演者唐一菲道出缘由:她个人的理解是
“阴森”来自于“梦”的感觉,这也正是导演李少红要营造的基调。秦可卿的“飘移镜头”被网友讽刺为鬼影飘飘,却是李少红最满意、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对于新版《红楼》的鬼气,南京籍红学研究学者、《红楼梦真相还原》一书作者段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批评一针见血,甚至出离愤怒:李少红竟然把阴曹地府中的大鬼小鬼‘黑白无常’都派上了用场,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真所谓“戏不够鬼来凑”;把《红楼梦》糟蹋成了一部莫名其妙的“鬼片”,是《红楼梦》的悲哀。段晴认为,李少红说自己是一个“红盲”,算是说了句“老实话”,可明知自己是“红盲”,为什么还要用“悟性、艺术感觉”等说辞为自己辩护呢?
新版《红楼梦》最让李少红得意的是“尊重原著”,而段晴认为,原著中的贾宝玉是中等身材,李少红却把贾宝玉弄成一个一米九二的当代时髦青年;原著中根本没有关于“铜钱头”的描写,李少红一厢情愿上了某些红学专家的当,把金陵十二金钗个个都整成了“铜钱头”;《《红楼梦》“钗肥黛瘦”是《红楼梦》原著中不可更改的事实,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地想怎么改编就怎么改编?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李少红的“尊重原著”只是一个伪命题。
前几日,面对媒体的质疑与批评,李少红怒斥某些报道“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甚至“凭空杜撰”,误导观众。如今遭到红学家们如此猛烈的炮轰,李少红会不会也像对待媒体那样,掐着腰一蹦三尺高的发飙回击呢?
“只要是《红楼梦》就离不开争议。”李少红曾经如是说,但听到争议的时候却大为光火。其实处于舆情风暴眼中的李少红应该明白,一部《红楼梦》二百多年魅力依旧,除了著作本身的精彩之外,正是源自于专家学者对其喋喋不休的争鸣。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了N年都不能达成共识。怎么能指望新老版电视剧的导演对它的理解思维一致呢?因为关注才有质疑,因为喜欢才有批评。而批评和质疑有时候也是一种关爱。
再说,折腾重拍是你的权利,评头论足是媒体和观众的权利;重拍说明你对老版不满意,你能拍出令观众满意的作品,可是你拿出的作品如此离谱儿,媒体和观众怎么就不能点评呢?如果按照李大导演的说法,为了看懂你的《红楼》,观众总不能面前在摆一部原著吧。有不用借助原著、而且堪称经典的老版《红楼梦》,观众干吗要费心劳神,浪费时间去捧你的臭脚?这样的影视作品与视觉垃圾何异?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而面对批评上蹿下跳恰恰是对自己作品缺乏自信的表现。
好作品的光辉是不会被口水淹没的,相反会经得起争议。这方面,李少红应该学学高希希。新《三国》播出后迎来的口水和板砖一点都不比新《红楼梦》少,对待质疑高希希自嘲说“准备好了盔甲,等待观众拍砖”。事实证明,观众和媒体对后《三国》剧情、尤其是司马懿的刻画评价还是很高的。 对于李少红导演的愤懑我是理解的,这就像十月怀胎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外人眼中这孩子奔头兔唇、长臂短腿,奇丑无比,可在作为父母的李少红眼里却母爱遮百丑——你心里咋嘀咕这孩子都行,但你说出来我就不认。
你可以不认同媒体的评价,但你却不能绑架观众的眼睛。收视率是检验作品好坏的最好标准。央视索福瑞最新数据显示,新《红楼》在地方台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从前三集3.894%、2.533%、1.194%的收视率到目前已降至0.8%!一些地方台原本每天4集连播的新红楼,从7月1日起已改为每天5集连播。而江西地面频道在播出新“红楼”几天后,便改播新剧《活佛济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