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赛后改造工程即将完成,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改造后的水立方将变身成为一座戏水乐园,内部设施全部为高级配置,将是北京最豪华的游泳场地,目前的票价还在酝酿。(7月1日
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这些散落在北京城内华美而庞大的奥运场馆,在后奥运时期究竟是包袱还是财富,是转型成全民健身的助推器,还是变身少数富人阶层的健身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投资30多亿元,承受着极大还贷和设施折旧压力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密集的举办各项全民健身活动时,由海外华人华侨捐建、并无还贷压力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却在悄悄变身为设施高级、北京最豪华的戏水乐园。此前有报道说,改造后的水立方内划有4个区域,其中包括写字楼区域和高档会员制游水会所区域。虽然票价尚未公布,但有“世界顶级”这个前缀,会是平民阶层去得起的游泳场所吗?
奥运会的繁华散尽之后,高昂的维护费用让奥运场馆不堪重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高成本带来的压力,场馆经营方创新经营模式,把一些产出较高的经营项目进入场馆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丢掉奥运场馆的公益和社会属性,而将其赤裸裸的变成服务小众的纯商业开发。诚如“鸟巢”总经理吴竞军所言:“鸟巢传承于奥运的公益性、社会性国家形象与良好的经营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在这种理念指引下,“鸟巢”成功举办了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引进众多大众健身项目。“水立方”也举行了“千台万人乒乓球展示”,以及北京市的青少年游泳比赛和社区游泳比赛等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今年3月透露,去年一年,“鸟巢”和“水立方”这两座奥运会标志性场馆运营收入约5亿元,不仅维持了场馆的正常运营,还略有盈余。这充分说明,后奥运时期的奥运场馆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并不冲突。
企业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趋利是可以理解的,但奥运场馆不是一般的企业,是公共设施,其公益特质决定了其首要功能是服务大众,而不是一味追求产业化和高利润。 “豪华”起来的水立方会不会将老百姓挡在门外?世界一流滑水设施会不会冲掉它肩负的公益性和社会性?
我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