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房不如移民”是个伪命题

(2010-06-09 00:23: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北京买房?不如移民!”这是前一段举办的北京车展上,某移民公司打出的一条煽情广告。移民公司高喊“买房不如移民”就像房产商在嚷“炒股票不如炒房产”一样,受众有别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硬往一块扯就会出现逻辑混乱。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如果说房子是必须的生活耐用品的话,那么移民就是可远观不可近玩的奢侈品。有人算过一笔账,从理论上讲,在房价超过3万元的地区(比如北京二环内),有能力购房的人都具备了移民美国的条件。以5月份为例,北京楼市的新盘均价为25680元/平米。如果购买一套90平米的房间,将投入231万元。而移民加拿大仅需235万,移民美国的费是342万。但问题是,如果花231万元在北京买一套房子就可以安居乐业了,而235万只能获得新加坡的永久居民权或国籍,依然是蜗居一族,你总不能拿着绿卡当饭吃吧。

    对于大多数移民而言,面子上的光鲜要大于移民的实际价值,因为国外也并非黄金遍地,外国的月亮未必都比中国的圆。这就像国内的农民工,在别人的城市里挣些钱也是辛苦钱血汗钱,正所谓干得比驴都累,吃得比猪都差,起得比鸡都早,下班比小姐都晚,装得比孙子都好”,时时处处事事还要遭某些城里人的白眼。有人总结出移民的三种情况:一是生活窘迫,准备靠“出去闯”改变命运的底层劳工,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偷渡”。二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甚至中产阶层,希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生活,或是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考虑出国者。三是财力雄厚,但在财产积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原罪因素,出国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护财产乃至生命安全。比如远华大案主犯赖昌星,出国不归的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等。

     很明显这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二类是需要主动考虑“买房还是移民”。第一种生活在国外的最底层,境况未必会有农民工好。三年前,来自中国抚顺的51岁的非法移民刘春兰,为了躲避警察,在一栋五层临街住宅的窗下意外身亡,曾成为了最具轰动效应的新闻之一。因为此前在中国的刘春兰曾是东北产业工人和“技术革新能手”。为了能够让儿子结上婚,刘春兰做了大胆的决定——出国。事实上,不仅是她,怀穿着黄金梦的大量中国底层劳工,源源不断的努力申请外国的难民资格。类似的悲剧就像一个连续剧,每年都有好几起。第三类人群属于技术移民,移民生活封闭而光鲜,从不参与任何华人社团活动,全都住在当地高端社区,有的甚至把名字都改了。生活在没有和中国签订引渡条约的国家还好,有引渡条约的整天也会生活在惶恐之中,随时可能被中国要求遣返。而第二类的中产阶级,绝不会因为北京的房价高而移民,吸引他们的是规范的法律、先进的理念、孩子的教育、高福利、低征税点、健康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免签多国护照的便利等利于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的因素。而这样的中产精英在3000多万北京常住人口中,也只是曾海一粟。对于大部分的北京人来说,讨论是买房还是移民无疑是个伪命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