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厅长基层教育罗伟其 |
分类: 杂文/时评 |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全省主管教育的副县(区、市)长学习研讨班作报告时,狠批一些区县拿录取率“说事”,对于中学重奖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罗伟其则炮轰:很功利!(5月26日
除了炮轰重奖名牌大学考生太功利,罗厅长还有很多经典语录。比如:说广东教育现状是“该大的地方不大,该小的地方不小”;说录取率“年年创新高,是因为义务教育人数年年增多,大学也在扩招,不变多才奇怪”……作为教育厅长,敢于直面本省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积弊,勇气可嘉。但是,把炮口对准主各区县管教育的副县长副区长,显然目标不够精准不够大,颇有些高射炮打蚊子的意味。
这些副县长副区长们虽然贵为副处,但相对于官阶更高、权力更大、更具有话语权的省市教育主官,他们显然位微言轻。尽管不排除他们有为官一地,政绩一方的狭隘地方主义心理,但归根结底,他们还只是省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批判他们没有错,他们遭炮轰也不亏,但是狠批他们的同时,作为教育厅长首先应该搞清楚,是什么在逼着基层教育机构拿录取率“说事”,拿考名校“说事”。
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高考的功利性也不是只在基层教育部门才有,挥舞高考大棒的更不仅仅是这些主管教育的副县区长们。要素质教育,不要应试教育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可唯分是举,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机制毫无松动。万千莘莘学子拼挤挣扎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家长揪心,老师劳神。从结果看,学生考不好,老师学校的名利双损;录取率低就会影响县里在全市的排名。从源头说,比如设立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病,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但十几年过去了,省市重点中学依然是拼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重灾区。每到中招季节,这些学校一位难求就是最好的例证。
毋庸置疑,作为一省教育长官对高考中的各种弊端深恶痛绝,公开批判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炮轰之余是否更应该深省这些积弊产生的根源呢——为什么教育厅三令五的申严在地方却屡禁不止?是政令干打雷不下雨还是下有对策一意孤行?省厅对政令的执行监管足够到位吗?有没有问责和惩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