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7日报道,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学校在优先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我还没有忘记9月份《广州日报》这样一个报道:生于2003年9月4日的6岁男孩小明,距入学的法定年龄小4天。小明在入读一年级仅三周后,学校称教育局抽查发现部分学生未到入学年龄,因此学校通知下星期不准来上课。班上有近10名学生与小明有相同遭遇,出生日与法定入学年龄相距3天至数月不等。
教育部酝酿对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无疑会让无数的小明们“俱欢颜”。因为年龄差几天,就要再等上一年,这样明显缺乏人性化的刚性规章,早该软化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现行的很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度,都是很多年前制定的,有的甚至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中间基本没有修订,一些条款已经大大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火车儿童半价票身高标准,1997年铁道部出台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的身高是l.1米至1.4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儿童的平均身高比前些年高出了几厘米,老规定明显跟不上生活的需要。铁道部广纳善言,将儿童半价票身高标准由1.4米调至1.5米,虽然这次调整还不够彻底,还没有和国际上通行的“列车儿童票以年龄为标准”接轨,但铁道部这一“与时俱进”的做法,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好评。
教育部酝酿松绑小学入学年龄,是一种教育制度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变革。或许有人会担心,允许不满6周岁的孩子入学,会挤占符合法定年龄孩子的教育资源。此言差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本来就应该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前提的。日渐紧张的学校与不断扩大的生源不匹配的现状,不是家长的过错,更不应该殃及孩子。想法设法让孩子们享受到应有的受教育权,是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必须。用生硬的年龄门槛将孩子拒之门外,不仅是对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剥夺,也是一种懒政行为。
事实上,没被松绑的小学入学年龄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铁板一块,它早已成为一些学校小金库的滚滚财源。差一个月只要交上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资源占用费”,就可以上学,这基本已经成了各地小学的
“无字文件”。相对于提前几天入学对教育资源的占用,太过刚性的教育规章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造假,比如腐败等,带来的社会危害要大得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