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家桑麻民怨民声孔繁森潼南县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今年1月初,重庆市潼南县启动“三千干部大走访活动”,为防止走访活动流于形式,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走访干部必须夜宿农家。县长罗建极说,只有在农家住下了,干部们才有时间与农民交流,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11月9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重庆市潼南县启动“三千干部大走访活动”重现了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笔下温馨的一幕,只是走访的干部们与农民话桑麻、听心声的时候,不是把酒而是执笔,把群众的所需所想,写于纸记于心。
长期以来,我们的某些干部总是眼睛往上看,步子往上迈,干部成了农民眼中的“稀客”,偶有程式化的下乡访问,也是坐着小车赶在饭点款款而来,在酒桌上“听汇报、问民情”。酒足饭饱之后,醉眼朦胧登车绝尘而去。一觉醒来已忘得一干二净。一些干部的“官老爷”作风直接导致民声无法传递,民忧没人挂心,民难难以解决、民怨无法化解,最终民怨积少成多,民忧积重难返,民声传递不畅,老百姓只好上访,却又会被某些干部视为小题大做,甚至无理取闹。久而久之,最终本应该是鱼与水的干群关系变成了水与油两张皮。
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既是检验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样本,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当下一些干部经常抱怨老百姓“仇官”,但是,这些干部是否想过,老百姓为什么不恨焦裕禄、孔繁森,相反却很爱戴、怀念他们?那是因为他们与老百姓心贴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把群众的那个成了衣食父母。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走访民间嘘寒问暖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一直是老百姓的福音。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只要心系民生,何愁党群关系不会密切如血肉,干群关系不能和睦似“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