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别将荣誉感肉干孔子 |
分类: 杂文/时评 |
面对这个专为老师设立的节日,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兴奋。日前,就有一位高中老师在其博客中发帖表示:临近教师节,却对自己的职业丝毫没有了荣誉感。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节现在已变成了送礼节。(9月9日
一名普通教师,临近教师节却对自己的职业丝毫没有了荣誉感,为什么?只因临近教师节,老师收礼的话题成了网络上的主题,这位教师认为,家长那张送礼时笑脸的反面,写满了对教师职业的鄙夷。
其实我觉得,这位教师大可不必为揣测家长的送礼心态而苦恼,更没必要因此怀疑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古已有之。《论语•述而》篇说:“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为把“束修”理解成了“肉干”,所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孔子说,自己带了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所以这句话向来被认为是老师收礼的文化惯例。但是,有新考认为,古代男子“年十五已上”谓之“束修”,所以孔子说的是,“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孩子,我是没有不教的”。
即使孔子没向学生收礼,也并不说明在教师节给老师适当的表达心意,就意味着师德变味了,会导致老师的诚信危机。国家设立教师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在政治教化、文化传承、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认识到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缺少不了教师的耕耘和奉献;就是为了引起全社会对教师的尊敬和对教育的重视。而在教师节里“礼遇”老师既隐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天然敬意,也代表了家长对老师辛苦教育他们子女的感激之情,更说明设立教师节25年来,全社会确实已经形成了尊师敬师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长江日报》 所做的“如何向老师表达敬意”的调查显示,31.58%选择“发—条祝贺的短信”,18.62%“将送份礼品”;;16.60%“送—束鲜花给老师”;10.53%“要送个红包”;6.88%希望“为老师办件实事”;5.26%将“打个电话问候—下”;3.24%愿意“请老师吃个饭”。
这说明很多人给老师“送礼”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情谊和敬意的表达,而不是非得要送多么贵重的礼物。
不可否认,时下在一些家长中确实存在着送礼攀比之风,你送高档物品,我就直接给钱。似乎礼越重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越好。这种物化了的送礼心态下,“礼轻”就不可能表达“重情”,情深就必须礼重。长此以往,不仅会让老师收礼变成受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师生关系和教育意义发生变异。
也确实有个别教师会给学生以送礼暗示,这种情况下,家长便有一种被迫尊重的感觉,从而对老师产生看法。索要礼品的老师,腰包里虽然进到一些钱财,但失去的却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格、声誉。所以作为教师本身一定要恪守师道,毕竟老师最大的职业荣誉感不是用礼物轻重来实现的,而是来自于学生的喜欢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