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视广电总局方言东北话赵本山娱乐 |
分类: 娱乐评论 |
此次广电总局出台方言禁令,是基于时下方言剧泛滥成风,同时让电视剧肩起推广普通话的重任。应该说,禁令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对方言剧搞一刀切确有不妥之处。
首先,对方言剧的过度限制有悖电视剧的娱乐属性。四川话也好,陕西腔也罢,都是中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各地民众生活习惯的需要。方言剧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喜欢看,所谓存在即合理。有一些电视剧,用普通话表达会有问题,比如《山城棒棒军》,脱离了特殊语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以前火爆荧屏的四川方言电视剧《傻儿师长》,如果硬要“傻儿师长”刘德一撇着一嘴普通话,就完全不是那个味了。
其次、不应将推广普通话强加给影视剧。影视剧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它的首要功能是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娱乐大众,而不兼有教学功能。推广普通话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试问,有几个观众看电视是冲着学普通话去的呢!
第三,既然成了禁令,就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厚此薄彼。如果说《挪个地方要得不》不能说重庆话,那么,《乡村爱情3》为什么就能大嚷东北腔呢?难道真的如业界所议那样,东北话能在央视播出,是央视给赵本山面子的结果?不可否认,作为春晚收视保证的法宝,赵本山在央视也确实有着超常的影响力。去年底,赵本山执导的《关东大先生》关机,央视“组团”道喜,只为换取赵本山参加09春晚的承诺,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广电总局方言禁令因剧而异,看人下菜的理由。缺乏公信的禁令很难服众,也不可能执行到位。
毋庸讳言,现在方言电视剧却有泛滥之势,但是,方言剧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存亡应该有市场那个说了算。语言生涩的方言剧势必会遭到观众的冷遇,没了收视率,电视台自然不会让它浪费宝贵的黄金时段,更别说上星了。所以,对于方言剧,广电总局与其强堵,不如缓疏。一禁了之,不仅是一种懒政行为,而且不符合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