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这么多的地铁吗
(2009-08-21 11:37:23)
标签:
地铁建设gdp国际金融晰预算收入财经 |
分类: 杂文/时评 |
在保增长扩内需的“主旋律”下,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沉寂7年之后再次呈现火爆局面。昨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透露,目前国务院已批复22个城市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8820.03亿。地铁建设除了立项“一哄而上”,地铁项目建设速度过快以及建设过程存在违法分包等监管漏洞也成为争议所在。(8月21日
22个城市,79条轨道,8820.03亿投资。三个数字乍一看投射的似乎是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极度繁荣。深思静虑中,禁不着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国际金融危机尚存,经济萧条并未触底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这22个城市真的都具备开建地铁的实力和条件吗?我们的城市需要这么多的地铁吗?
据了解,目前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一般依据3项指标来衡量,即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GDP在1000亿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以上。对于这些争上地铁项目的城市而言,人口门槛不是问题,大量的流动人口完全可以凑够数。而GDP和地方预算收入虽然是个硬杠杠,但是想人为“上量”似乎也并不难。8月12日《新京报》报道说,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多出9.9%。高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所以,达到国务院批复地铁项目三个条件,并不能真正说明这22个城市都具备开工地铁的能力。
据了解,建设一公里的地铁线路需要投资近7亿元人民币,因此被称为“天价工程”。 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地铁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地方经济实力泡沫化的境况下,盲目上马地铁项目,很难避免出现“烂尾工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上世纪90年代中期立项的青岛地铁、重庆一号地铁因缺乏资金,工程就半途而废了。出现烂尾楼因为浪费资金较少,可以一炸了之,而举全市之力的地铁工程一旦烂尾,让数以百亿计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该由谁来买单呢?
新一轮的地铁热是一些地方领导“政绩观”发酵的结果。“我们庆幸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审批不会有如此‘加速度’。”南昌市轨道办有关人士的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地铁工程之所以被称为“门面工程”,就是因为地铁投入巨大,可以改善环境、拉动国民经济,可以在短时期内给是地方政府城建业绩加分,加快GDP增幅。但是从长远看,地铁的商业化运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地铁作为国家经营的公共事业一直处于亏损的尴尬境地。地铁投资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如果是为了抢抓“机遇”就仓促上马,这个机遇极有可能变成棘手的“烫山芋”。
道路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定量、定位制定交通规划,不应该掺杂其他的“功利”性目的。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好大喜功,势必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地铁建设一定要慎之再慎,尚不具备条件的城市不要匆忙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