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今何在?

标签:
楚河汉界刘邦鸿沟广武项羽武山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从郑州市区驱车西行40分钟,就到了驰名中外的“楚河·汉界”遗迹所在地——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荥泽县志》记载,广武山“山势自河边陡起,由北而南,绵亘不断……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广武山上有一条由南向东北的巨壑,历史上称为“广武涧”,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虽然经过了2200多年风吹雨淋,这个宽约300米,深达200米的沟壑依然壮观,它将广武山一分为二。西边是被后人称为汉王城的刘邦据守的营垒遗址,东边被后人称为霸王城的项羽据守的营垒遗址。两座王城遥遥相对,北临黄河,中间相隔广武涧,形势十分险要。历代不少文人骚客到此凭吊,留下不少名句佳作。晋人阮籍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时,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唐朝韩愈《过鸿沟》诗曰:“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李白有《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唐朝诗人杨浚更是为项羽不平:“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业。”
在现在广武山头楚汉军垒之间,有一座汉白玉石碑,顶端刻着刘邦、项羽“临涧对话”时战旗如云、刀枪林立的画面。碑的正身,一面用篆体阴刻着“汉霸二王城”5个大字,一面用文字记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濒临黄河的广武断壁上,伫立着“战马嘶鸣”铁塑。面对滔滔大河,引颈长嘶,底座上,是丢弃的刀、枪、剑、戟。站在嘶鸣的战马塑像前,那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犹在眼前。2200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以荥阳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4年的攻伐战,“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旷日持久,异常惨烈。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果然中计,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范增含恨离开,途中病死。失去了智多星范增的项羽,多误战机。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大将纪信诈降项羽,刘邦乘机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与项羽打消耗战。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嘱咐守将只受不战。楚军多次骂战,最终守将被激怒出城迎敌,战败自杀,刘邦屯兵广武。项羽慌忙回师广武,刘邦闭门不出。项羽抓来刘邦父亲做人质,“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军师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才赦免了刘太公。对刘邦项羽的这段近似调侃的对话,唐代胡曾诗曰:“仓皇斗智成何语,遗笑当时广武山。”
两军相持数日,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史记》记载说,“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这场战争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战争的硝烟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广武山静静的矗立在黄河南岸,楚汉两古城默默对视。风过处松涛阵阵,仿佛向人们讲述着两千多年前那场举世闻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战争。